本地脱口秀的路还长着(之二)
上一篇谈大马脱口秀发展的文章写于两年前,当时我并未开始表演,纯粹以观众角度发言,是以评论没什么顾忌。后来自己也表演了,批评同行观感不佳,于是此议题我避谈许久。然本月跑了一趟台湾,走访两个喜剧剧场,觉得本地脱口秀之路比我原先所见更为漫长。我本以为路难行是因为缺乏演员,如今意识到所缺远不止于此,我们更缺孕育演员的喜剧空间和文化。
在台北两个比较主要的喜剧剧场是卡米地和23喜剧。卡米地是英语Comedy谐音,位于复兴北路,此前因经营不顺搬迁了几次。我在大马旅台喜剧演员AG洪晟推荐下,先去卡米地参加一场沉浸式剧场演出。初入卡米地店面只觉狭小,谁知地下室竟如桃花源般豁然开朗,大小两个表演厅共可容两百余人。那天是周一,来看演出的观众也有好几十人左右。
周三我想参加Open Mic演出,还得劳烦AG特别安排,因为演出者报名满额。满额是常态,报名要用抢的。当晚观众坐满表演厅,据说常常如此。不只在卡米地这样,在23喜剧也这般热闹;有志于脱口秀的表演者一周可跑两三场,如果连其他不那么知名的场地也去,甚至一晚可跑两三场,一周五六场,热闹几似纽约。
喜剧文化形成并非朝夕,有前人种树,像卡米地创办人张硕修那样坚持十余年,让喜剧有固定的基地,方便聚集观众,培养看秀的习惯。后来有像博恩这样的明星崛起,激励了更多演员参与。周四在23喜剧办的Open Mic由博恩主持,我也是得请AG打点才买到票。观众群以年轻人为主,生机蓬勃。
大马此刻的华语圈脱口秀尚缺高品质的固定表演场所,主办单位和演员像游民般频换场地,宣传和时间成本都偏高。对观众来说难以培养成习惯,对主办方来说则难有盈利。这是必经的历程吧?大马也得走过像台湾那样的路,但我们或有捷径可抄,英语圈已有一些硬体资源,如能合作便可加快发展,唯目前卡在两个圈子因语言和文化差异而未见深度合作。
我很认同AG所说,脱口秀要发展起来,需要更多“野生”演员,即是在小场子频繁表演锻炼出来的表演者。目前我们有好些”贵族“演员,他们本就是名人,通过大型售票演出给自己冠上脱口秀演员的名堂。问题是这些演出不可能频密,贵族演员也很难从观众反应判断究竟是自己的作品好,还是粉丝太热情。
贵族演员自己很难建立文化,这要靠野生演员来做,偏偏野生演员又缺乏资源。渐渐地这两方会意识到彼此需要合作,贵族要释出资源和贡献本身的号召力。已能在小巨蛋开秀的博恩愿意主持小型Open Mic,为新手演员招来观众;已在Netflix有节目的Kavin Jay也同样没有架子。这个产业需要大家共同建立,共同期待未来水涨船高。路还长着,但至少方向看到了。
2024.07刊于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