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四十,是时候想想快乐是什么(二)

转眼四十,是时候想想快乐是什么(二)

(上一篇)  

这不是一篇让你快乐、自我感觉良好的文章。我可能会让你头疼一阵子,很不快乐。Sorry,因为追求真正的快乐似乎相当伤脑筋。  

你快乐吗?真正的快乐吗?(五月天《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响起。)你的快乐能持续多久?一天?一个月?一年?如果你觉得你真正快乐,那么能不能请你清清楚楚的告诉我,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情绪吗?此刻你觉得愉悦,因为吃了美味的一餐,因为旅途美好风景,因为成交了一桩生意,因为买了一个包包,因为开着新买的跑车,因为送你一份礼物。如果快乐是一种情绪,那么它和所有情绪一样,是大脑分泌的荷尔蒙使然;快乐不过是安多酚、多巴胺、血清素调出来的鸡尾酒,终究会喝完,然后情绪就过去了。  

一週工作4小時:擺脫朝九晚五的窮忙生活,晉身「新富族」!【全新增訂版】

《一周工作四小时》的作者添姆.费雷斯说,快乐难以捉摸,大多人说在追求快乐,其实是在寻找刺激,不断的刺激。他主张用最低的工作量赚取足够的金钱,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做喜欢的事情,爱旅游去旅游,爱跑步的跑步;同时,大胆尝试新奇的活动,比如跳伞、赛车等,让不同的经验丰富生活,让大脑重复释放那些荷尔蒙,这就是最接近快乐的方法了。那么,是不是说钱不够用,就无法快乐了呢?(是)  

对于这种很“化学”的快乐,我不得不怀疑--借用药物影响大脑以产生愉悦感,算是快乐吗?不择手段重复追求暂时的愉悦,这是享乐主义(Hedonism)。人类的终极追求是愉悦,远离痛苦,这样的哲学主张最早由苏格拉底的学生阿瑞斯提普斯提出。法国贵族作家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应该是把“及时行乐”发挥到极致的人了,英文“性虐待”的Sadism便是来自其名,他放荡纵欲到连法国人也顶他不顺,最后把他丢进精神病院度过余生。这种难以久远的“快乐”,甚至会招来灾厄的,难道不反叫人沮丧吗?难道我们只能不断地“及时行乐”、时过境迁又打回原形吗?快乐,能有其他定义吗?能够恒久吗?  

我们至少能确知什么不是快乐,生气不是、怨恨不是、嫉妒不是,这些负面状态都不是。快乐肯定是人经验的的某种状态,自然和大脑脱不了关系。那么,快乐有没有科学的诠释呢?参考心理学的说法,也只是把快乐定义为情绪状态,要测量也只能用问卷让受访者自己评分,依旧不是我要的确切答案。关于快乐,科学无法完整解答;思考,还是要回归哲学。  

另一希腊哲学家亞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并不能只建立在享乐主义上,必须多加一项条件:幸福(Eudaimonia)。他说的幸福,和一般人认知的稍有不同,不是吃饱穿暖、有人陪伴而已。人类若只追求愉悦,那只停留在动物的层次;动物受先天所限,只可追求身体的满足,比如食物和性;人类能理性思考、也有道德要求,身体的愉悦并不足以满足精神面的需求。人,必须要能运用其理性能力,而且寻乐要在道德规范内,才能真正快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亞里士多德的论调相似,人类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后(吃得饱、住得好),终极追求是自我实现,简而言之就是在自己认同的领域中把潜能发挥到极致。  

把这样的理论套用到真实人生,能成立吗?首先,我要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自己的能力是什么。假设我喜欢分享,刺激思考,而又擅长写作,那么这就是能让我幸福的事情。做这样的事情时,你的情绪没什么起伏,也许绞脑汁很累人,脸上不见笑容,没有吃大餐、玩游戏时的那种兴奋,可就是有种细水长流的满足感。无论你的使命是什么,我猜十之八九和服务他人相关。“助人为快乐之本”是真理,但说的不是扶老婆婆过马路罢了,你必须要自己很喜欢过马路,否则你也快乐不起来。  

这大概是我目前的答案了,我要的快乐,应该是这样的幸福。“及时行乐”无妨,但必须也持续做让自己幸福的事情,让快乐能持久,而非一闪而逝。“知足常乐”不够,因为“知足”违反人性(见上篇);“助人为快乐之本”太肤浅,过去我常助人助得很生气。你的快乐只有你才知道,要追求快乐,必先自省一番,这过程是很头疼的,我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分析,画了很多图表、写了许多文字。头疼,但值得你花一些时间,因为你将会掌握着下半生的快乐地图。    

2020.02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