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四十,是时候想想什么是快乐 (一)
一个开着跑车的人说,羡慕朋友刚买了私人飞机。在交通灯停下时,旁边的老车司机搅下车窗,说如果他能买得起跑车一定很快乐。自行车骑士经过听到了,心里不是滋味,不知道正有一行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后来这行人又遇到一位坐在轮椅的残障人士。
你一定看过上述故事,不管是文字、漫画还是视频,许多人一直用这个脚本再循环、再创作,不断有人分享。也有格言扼要地说出其中讯息:“我为没有鞋子而哭泣,直到我看见那没有脚的人”;又或是更精简的成语: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之类。读到这样的故事,当下你会觉得过多的欲望其实都非必要,顿感温暖富足,能不马上按share把这智慧和快乐散播给朋友吗?
我保证你的富足感维持不过一小时。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故事中的讯息有重大纰漏,不只价值观和逻辑扭曲、也忽视人性。接收到如此不符现实的东西,你的肝脏应该很快就会把它消毒,然后火速排泄掉,但恐怕还会有一些毒素残留体内。
最重大也最让我恶心的毛病是,按照故事中的说法:一个人的快乐源于物质享受,而且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你若要快乐,这世上就必须要有比你悲惨的人。如果你身边尽是比你富有的人,你就快乐不起来了(不过你的富人朋友看着你会很快乐)。你要快乐,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世界上有比你不幸的人,那么,去邀流浪汉睡在你家门口,又或者搬到孤儿院隔壁吧!保证你天天快乐。
这样的快乐,难道不叫人觉得恶心吗?这些故事假设你的快乐完全是由周遭的人和环境决定的,快乐不可能在你内心自然产生,而是基于你选择的比较对象。读完这样的故事会觉得温暖富足只是一时幻象,快乐原来完全不由你自己掌握,随之而来的真正感受是无助,这无助感就是残余的毒素,离开快乐更远。
故事原创者不知是谁,怎么会选择无视人的本性?不必等《人性18铁律》的作者罗博.格林告诉你,你也知道人都天生好斗,所谓好斗并非拳脚刀剑来往,而是互相竞争。古时为了生存,要抢得更多资源,就要跑在前面;现在为了更好的生活也一样要拼。不满于现状是人类的default mode,就是会羡慕甚至嫉妒比我们成功的人。这样的故事要我们掩盖本性,所以它就只能像软性毒品般,让你兴奋一时罢了,很快你又恢复default mode。
若说“不知足”是叫人不快乐的一大因素,那么成语说“知足常乐”还是很有哲理的,关键在于:假设竞争和不满现状是我们的default mode,又如何才可能做到知足呢?稍微拆解“知足”这个词,是“知道足够”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必须先“知道”你自己“足够”的基准在哪里,只要在能达到这个基准,就减少了一个让你不快乐的因素。假设你的“足够”是Honda Accord,达到目标时,你至少“知道足够“了。
这样的“知足”,好处是至少基准由你而定,就算订定基准时多少会受旁人影响,但毕竟操之在你,你仍能觉得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不会很天真浪漫的说,够吃够穿就算足够了,完全忽视物质享受,物质享受是非常真实和现实的,而且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所谓“足够”的基准,也并非固定不变,达到目标以后,总有更高的追求,这才是人之常情。这整个追求过程应该由你自己“话事”,而不是哪个开法拉利的富商,也不是哪个流落街头的沦落人。
这种故事如果由我来说,应该会是这样的:Accord司机遇到开着法拉利的富商,露出羡慕的眼神。镜头一转,司机在几年前把Accord的照片贴在办公桌前,天天自我激励,努力工作,终于某日走入Honda展示厅。法拉利开走了,司机也没特别注意一旁的自行车和行人。回到办公室,他在办公桌前贴上保时捷的照片。
可是,我还有一个尚未解决的疑问,“知足常乐”中的“乐”是什么回事?究竟什么是快乐?我们真的清楚知道吗?如果不厘清何谓快乐,你怎么知道知足就会快乐呢?根据以上推论,最多能做到“知足不妒”,又如何常乐呢?
这样的故事会刺激我,是因为我最近正思考快乐为何。四十几了,虽说死不认老,但有人说死不认老也是中年危机的征兆。必须承认的是,我的时间的确比年轻的朋友少一些, 我希望接下来的日子可以真正快乐。比年轻人多活二十年,不见得比较睿智,我只知道快乐不是一时的开心,不是买了一辆新车或一趟旅行,那些感觉都褪色得很快。
那么,快乐究竟是什么?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