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长,我在说你
政府考虑津贴社会新鲜人的薪金,可谓用心良苦,但对此建议我身边的朋友挖苦为多。政府的用意是希望提升年轻人收入,鼓励他们工作,如此减少依赖外劳,也间接减少外汇流失。为什么会挖苦呢?此举和过去的一马援助金有相似之处,都在派钱,前政府至少可自圆其说是帮助穷人,现在的做法看来像在让青年不劳而获。然而批判还嫌太早,因为详细的津贴办法还没制定,依首相所举的例子来看,可能是政府帮助雇主支付部分薪金。
这真的不是好措施,倒不是因为新鲜人不劳而获。不管薪金由谁支付,新鲜人还是得先付出心力工作才换来报酬,还是十分合理。这60亿的津贴提升他们的收入,因而更具消费能力,间接刺激经济滚动,一举多得,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在于:当政府干预自由市场时,往往会不小心搞砸一些事情。
自由市场是高效率的,物价会因竞争而在供求之间达到平衡点。比方说我生产包包,很多人要买,供不应求,价钱抬高,有利可图,因此我继续生产很多包包。反过来说,没几个人要买包包,产量自然就少。这时,不知怎的政府忽然同情包包业,给所有妇女发“一马包包金”,只能用来买包包,我的生意就突然好起来。我增建工厂、增加生产线、扩大人员编制,应付剧增的顾客。但两年之后政府终止一马包包金时,我的下场如何呢?
人才不是包包,但人才市场也是市场,总有其运作的原则。假设一个新鲜人业务员的薪酬市价两千,政府勉强津贴到三千,若干年后无法再津贴时,雇主会怎么办?除非此业务员两年内自我增值,否则雇主不会愿意继续负担额外薪酬,而会另聘愿意接受两千薪金的新人,旧人就失业了。这,还是比较乐观的局面,因为我假设雇主愿以津贴后的高薪聘用新鲜人,培养他们成长。事实上,未必。
企业要节省开支是必然的,雇主认为值得两千的雇员,断不会用三千聘请。如有津贴,雇主还是会开价两千,不过这下子其中五百由政府负担。于是,这些津贴只惠益雇主,员工并没得到什么帮助。津贴还扭曲了企业真实的成本架构,薪金开销减低,产品利润表面上增加,到政府终止津贴时,反让雇主觉得负担突然加重,觉得两千是多给了,只好减薪甚至裁员。
一马包包金这举措真的存在过,不过只付给一个妇人。真实的例子是一马书券,取消以后使得一些出版社业绩大幅下滑,被逼裁员。政府还是不要过度干预自由市场为妙,与其派钱付高薪给新鲜人,不如培养出真正值得高薪的人才。教长马智礼,我在说你。
2019.05.05刊于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