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已经改变了

适逢我去年刚出版《阶段之死》,今年受邀参加新加坡城市阅读节分享新书,这是由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主办的盛事。除我以外,还有更多大咖作家,诸如龙应台、龚万辉等,从文学到文史无所不谈,非常丰富。
阅读节顾名思义鼓励阅读,潜台词是阅读于学习何等重要,这是我过去身在出版业时也一直强调的事。但我最近碰上了一些阅读上的“挣扎”,叫我反思另一个问题:现代人该如何阅读?这许是主流宣传较少谈到的。
阅读行为已悄悄发生变化。我自问爱好读书,最近需学会一门生产力技能,本想读一本书。此书两百页,要买吗?以前会马上下单,现在呢?先问Gemini书评,再让它给我做内容简报。听完以后,核心观念大致上掌握了。
那么书还要买吗?我还是满心怀疑地买了,何以怀疑?以我读书多年的经验,知道作者常会为了凑页数而灌水,附加大量可有可无的参考资料和例子,说得难听些是浪费读者时间,读罢果然。
我还想看另一本相关书籍,但不想买了,我付费加入某书籍摘要平台,把两百页浓缩成十五分钟的音频。这平台以前用过,后来放弃,因为觉得内容太简短反而记不牢,还是读全书较好——但这想法其实也不对,我读过的那些书也忘了大半,问题出在尽管我阅读多年,也一直没有反省和改进自己阅读的方法,比如使用有效率的笔记系统。
我向来有做笔记,但没有系统,笔记都深埋云端再无缘相见,做了等于没做。一些流行的笔记法如“第二大脑”、“卡片盒笔记法”,特色在于强调笔记之间建立链接,方便未来重温。边阅读边这样做笔记,把所读和过去所学链接起来,不只更有趣,也更有效率。
阅读有多重要是老生常谈,许多阅读活动想借助趣味内容吸引更多人走入书香世界,难能可贵,但据《第二大脑》作者提亞戈佛特说,现代人每日摄取的资讯量相当于174页报纸,许多人不喜读书或许正因为脑子实在装不下了。这年头要鼓励阅读,也许得先退一步宏观地看看阅读行为的变化,改变切入点,舒缓资讯疲劳,会更事半功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