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错几个字
张盛闻在社媒写“屎蛤”两字,又把“炒”写成“抄”,惹来批评。坦白说,如果不是有识的网民指出,我本来也不会写“血蛤”、“螄蚶”。但如果我要写,会直觉地以为这名词有问题,先谷歌一下。
就好像“云吞”,我以前也怀疑过这写法是否有误,难道不是“馄饨”吗?会不会是哪个小贩随便找两个字拼凑、此后以讹传讹的?维基一查,据说出自清末文人何淡如的对联“有酒何妨邀明月,无钱那得食云吞”,因粤语“云吞”和“馄饨”同音,借此和“明月”对仗。“云吞”毕竟还是很美的名字,这馄饨的样子不就像一朵小云?如果有一种食物名字居然有“屎”,我一定会查清楚再写。
平心而论,这两个字在马来西亚常常看到,看多了就以为是对的,没有查证也不是大罪。如果是我写错,读者大概就只是提点一下,不至于穷追猛打。副教长写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他的社媒账号有一队反对党网兵在监视,一点小错就能无限放大,把张盛闻说成是华文烂、没文化的马华份子。其实你翻开一份报纸,天天都能找到烂华文,就此小事便对张盛闻作人身攻击,是我无法认同的。
常人习惯以一两件事去定义他人,而且通常最记得负面的事,我也难例外,因为媒体通常会放大坏事。比如张盛闻吧,叫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离开承认统考还有一里路”,他没有明说但你也应该知道的事实是:jaga这条路的从来就不是张盛闻也不是马华,管你还有一里还是一寸,不让你过就是不让你过。而且,这种定义往往是二元的,非忠即奸,没有中间。比方说医生作家林韦地评论了一下郭素沁的贺年短片,就有人留言指摘他亲国阵。我在想,会不会也有人因为此文而对我口诛笔伐?
我们一般上通过媒体认知政治人物,有一次在马华的公开交流会上看到张盛闻,觉得此人能言善道,对答如流,似对分内工作了如指掌。不能凭一次写错字判断一个人,自也不应仅凭一次碰面判断,就看他接下来还有怎样的贡献。
“屎蛤”两字到截稿为止,张盛闻都没修改,倒是“炒”字改正了。
2018.03.07刊于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