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厌恶当评委
有的事情就算厌恶也还是必须做,第一因为有意义,第二因为偶尔会看到希望,就比如说当文学创作比赛评审。
本来读好文章应是快乐的事,但参赛者多数没有很认真,交稿好像在万字店填表格,随便涂黑几个格子就交上,碰碰运气。花踪、海鸥两项大奖还好,因为参赛者水平一般较高,在其他比赛就会看到这样的东西:
“我请神父祈祷,把父亲送往西方极乐。” (原来基督和佛教在上面已经全球化自由通行了)
“流星划过天际,发出轰隆隆的声音。” (你确定看到的不是闪电?)
“两间屋子之间有一段距离。” (什么东西之间没有距离?到底你要说远还是近?)
还有不少文章只处于中学作文水平,了无新意,但这一类还算容易处理,因为只需读前三行便可刷掉。是的,作者以为自己写得很用力的东西,评审只看了三行,也不只有我这么操作。评委要看的文章通常上百篇,每篇看五分钟就要花八小时,“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以我们的经验,通常看第一句就知道不可能得奖,不值得花功夫读全文。你觉得太苛刻吗?试举数例:
“早晨天空翻起鱼肚白” (小学程度,我是鱼缸中翻转肚皮的鱼)
“今天天气十分晴朗” (我们之间除了天气没有其他话题了)
“我的爸爸的姓和我一样姓陈” (啊这么巧?!)
评委必须快速的跳过劣作,把时间省下来做更苦恼的事–为都写得差的文章分高下。
无论是文字上或是逻辑上的错误,都因为粗心大意,只要细心检查,必会发现。这些马虎上交的东西,身为评委我却不能马虎地看,只好边读边吐血。一方面怨作者懒惰,一方面怨中文水平下滑,怨气像烟霾越来越厚,呼吸十分不顺畅。后来怨气变怒气,血压升高,偏偏评审费通常很低,付不起医药费。
内容选材范围也十分有限,通常一场比赛下来我就认识了许多人死去的婆婆妈妈。写亲情不是不行,但大家都在写,就很难脱颖而出。此外也看出大多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心,无法处理亲情以外的文章。更可恶者是抄袭。有时文中会读到语气完全不同的段落,一谷歌就发现抄袭,比如一些资料性的解说,作者一字不漏的抄贴维基。
所幸百篇中通常会有一两篇佳作,那么第一名的奖金高过我的评审费,心理还不至于不平衡。遇到佳篇还是很愉快的,所以就算厌恶居多,这工作我还是得接。况且大多作家都忙正职,主办方要找评委不容易,我能帮就帮。不过我暗自猜想,会不会其他人是托词事忙,其实也和我一样厌恶当评审?那么我只好请求参赛者,拜托检查好文章才交上来,让我们少吐几桶血。此外,多读而已,写作没有捷径。
2017.11刊于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