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神佛舞台剧

Banner web

我在马来西亚最早看过的中文剧是《天心月圆》,当时是杨伟汉主演。我是门外汉,没太喜欢。后来不知是不是朋友圈子小,听到过的诸如《文成公主》、《宝镜》、《观音菩萨》、《释迦牟尼》、《玄奘》等甚有规模的表演,都和佛教脱不了关系。我全不喜欢。

不是不喜欢佛教(喜亦空,恶亦空),而是不喜欢表演内容和操作方式。不是不好、音乐不好、舞蹈不好、演员不好,而是往往“不需要做得很好”。为什么?因为老板是佛祖,谁敢随便批评?

首先不敢批评的是赞助商和投资者。不管黑道白道,都有罪要赎,剧组拿着弘扬佛法的剧本来敲门,如何不开门迎接?巨贾大概没六十都五十岁了吧,再过个二十年就要去见大老板了,趁现在多累积些分数。

曾有人对我说,办宗教音乐剧比其他类型的更容易筹钱,我猜想是因为投资者考量的不是艺术元素,而且宣传和票房几乎都有保证。这是弘扬佛法的演出呢,报章能不宣扬?你能不略尽绵力在脸书上多分享几次?多买几张票?多卖几张票?我等凡夫每个人都有罪要赎,自觉义不容辞。到时候去看,尽量全心投入,流泪鼓掌。结束后四处找演员合照,阿弥陀佛。这些难道不是好事?当然是好事,弘扬佛法怎能说不是好事?


但对表演艺术来说,我就不确定这是好事。这类作品不容易给观众震撼,刺激思考,因为人物的故事大家相当熟悉,内涵的讯息无论是行善、慈悲还是因果,也是必然的事,除了在视觉和音乐效果下功夫,难有惊喜。就像你老妈子又对你说教一样,还是那一套,就算她把说辞谱上曲子唱给你听,还是那一套,总是美好的、正确的、无可争议的。看这样的演出很像周日礼拜,没有人敢批评牧师沉闷,或者质问那些赞美主的中文到底是哪个半桶水翻译的?就静静听、一起唱,想着上帝的完美,不要想凡人作品的缺陷。

当观众席间坐的都是信徒,谁又能给宗教音乐剧艺术层面客观的批评呢?老掉牙的剧情、印象模糊的主旋律、错误走调的歌词,通通在佛光普照下被原谅了。

这真也无可奈何,市场要这样的东西,财主肯支持这样的东西,我们就只有消化这样的东西。本地英文音乐剧内容相对开阔,不也因为观众接受和支持?但通常也是开开心心的正面讯息,要像Into the Woods、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这般深沉黑暗的作品很少见。其实这类内容震撼更大,因为我们的内心都不很光明,倒不如偶尔把脏东西挖出来,诚实的对着看。

宗教剧还做吗?当然做,如果市场模式若此,就该顺应市场,大老板要继续弘扬佛法,小老板继续出钱支持,然后剧组从中创新。比如,不要再说割肉喂鹰多伟大,不如说说老鹰吃了佛陀的肉,以后又如何?不要再说观音普度众生多伟大,我们知道了,不如说说妖精怎样和菩萨对着干,当然最后还是得被感化…或是消灭。不要老是做古装剧,难道现代完全没有佛教的故事?

滚滚红尘,能说的故事太多了。作为观众,尽量买票支持吧!看了表演后该批评就批评,为了提升艺术表演,大老板不会怪你的。

2015.03.01刊于中国报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