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钱钱钱

教育要钱钱钱

最近英迪学院(还是大学了?)颁了个“杰出校友奖”给我,认同我在上的小小成绩。颁奖礼同时也是校友回归日,数百人在梳邦校园聚餐。久未回去,不知英迪已是高楼傲立,宏伟堂皇。晚宴吃得不错,载歌载舞,据知是校友会自己筹钱办的。我接过沉甸甸的奖杯,不知是玻璃还是水晶,估计制作成本逾千。

我在英迪区区年余便赴美深造,同学记得的屈指可数,与其说是“母校”,不如坦承是跳板,对其情感十分浅薄。英迪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民办大学,让本地学子和外国大学接轨,功德无量。国际教育集团收购以后,更能运用全世界的教育资源。Success breeds success。这是教育机构同时也是营利机构,没钱无法办成这个规模。

我记得辗转听一位国际学校校长安德鲁.奥斯特说过,他认为没钱办不好教育。家长要好环境、好设备、优良师资,没有一件事是不花钱的。我联想起华校长期师资短缺,常年筹款,觉得他的论调不无道理,但非绝对。2017年财政预算案只拨款5千万令吉给千多间华小,玛拉大学却分得24亿。华小学生逾50万人,而玛拉还不到17万,也就是说政府为每位华小学生付出100令吉,却为每个玛拉学生负担1万4千。玛拉学生表现如何呢?心照不宣。


听说本地也有许多学店和野鸡大学,办学者不过是觊觎政府的教育贷款。反正学生来了,钱就来了,定期生产一堆文凭就好。如果你觉得本地大学排名200内是耻辱,那么我告诉你,玛拉排在700之后。未必钱多,就教得出人才。

华校缺钱,但有强烈的使命感撑着,尽可能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多的事。教育是心灵、精神面的事,我走过华小、独中,尽管没有最完善的环境,但有好老师谆谆善诱,好同学互相扶持,这些都造就了现在的我。英迪楼顶的霓虹招牌铺了一地淡淡的红,我踏过去领奖时清楚知道,自己是从华教的草地走来的。

你缴税比别人多,但钱偏不用在你身上,你奈何?华校还是得靠华社支持,暂时没有看到更的营运模式。有足够的金钱,华校肯定办得更好,如果政府那26亿不用在玛拉而用在华校,多好。

啊对不起,是24亿,不是26亿。手误。

 

2016.12刊于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

喜欢这篇文章吗?
请我喝杯咖啡,买一本《杂乱有章》
(版税其实不够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