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不真

真人秀不真

最近看了電影The Greatest Showman,被角色Jenny Lind的演唱震懾,我的表情就像劇中Hugh Jackman那樣目瞪口呆,不過我不是演的。我後來谷歌一下,發現並非由演員Rebecca Ferguson親自演繹,而是由Loren Allred幕後代唱。

Allred曾是The Voice二十强,後來出局。我已經很久没在看歌唱選秀節目,記得最早接觸是Idol系列,後來這類節目越來越多,模式相仿。我本來很奇怪,怎麼參賽者每個都唱得那麼好啊?我看過演唱會,不管是什麽巨星,現場演唱都瑕疵處處,後來才得知電視節目後製時都會調音,難怪完美了。

每個選秀節目,介紹參賽者時總會刻意突出感動點,有的參賽者我私下認識,知道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所謂,“秀”的成分遠比“真”來得多。參賽者表演時,切換畫面看家人反應,還有觀眾誇張的表情 — 這些表情未必真是即時反應,很可能是剪接而已,目的是為了提升演出感染力。有的還是“專業觀衆”,是主辦方聘請回來做反應的。歌手也許本來沒唱得那麽好,可是你看到有觀衆鼓掌尖叫流淚,好像突然又更感動了些。這些都是操作選秀節目的標準公式了,看多了甚感厭煩。


Allred没有勝出,沉寂是自然的事,如果不是這套電影,我也不會知道她。那麼,歷年冠軍又如何呢?我好奇谷歌一下,發現大多都不怎樣。為甚麼在這麼受歡迎的節目裡誕生的冠軍,發展都一般呢?有圈中人爲我分析,觀衆追這些節目是因爲競賽元素,看自己喜歡的歌手和別人對決。你認真想一下,其實那心態和看賽馬、鬥鷄差不多一樣。到比賽結束,冠軍誕生,觀衆便再沒有誘因去關注這些歌手了。

那麽,這些歌手接下來的發展未必就飛黃騰達,雖不至於從零做起,但持續耕耘是必要的。問題是會唱歌的人不一定懂得經營音樂事業,需要專業經理人。而有的新人歌手被比賽舞臺眩目的燈光、如雷的掌聲寵壞,以爲自己高人一等了。我的老師曾和某屆冠軍合作,說她的鼻子長在額頭,此後絕不願意再見面。新人歌手接受不了在商業社會“低下”的表演,於是發展更受局限。

選秀真正的贏家是主辦方,從廣告、贊助、簡訊收費賺取利益,而歌手、表演者衹不過是幫忙豐富内容的過客。當然,這類節目也提供表演者曝光的平臺,十分難得。如果不是因爲The Voice,Allred可能也不會遇到代唱的機會。選秀也許是捷徑,但捷徑出口不是終點,還在半途罷了,參賽者必須持續加油衝刺。我默禱,希望有才華者都能有機會放光放熱。

2018.01.15刊于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

喜欢这篇文章吗?
请我喝杯咖啡,买一本《杂乱有章》
(版税其实不够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