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以科技创业?你不能只卖科技

扎伯克在大学时写的社交程式,后来发展成社媒巨头脸书,那是整二十年前的事了;再早一些,比尔盖兹推出了电脑作业系统,随着个人电脑崛起,建立了亿万事业。从80年代到2010那30年间萌生过许多创意,是科技业成长的黄金时期,而大马却完美错过了,最讽刺的是——在马哈迪领导下,大马曾启动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MSC),比谷歌、脸书还早几年,企图赶上这趟科技列车。
如今,像扎伯克那样以个人或小团队开发出来的创意,意外地命中市场需求而迅速壮大,这种故事已不会再发生,一是因为全球软体市场已到了创意饱和的状态,另一理由是自然形成的科技资源垄断。这二、三十年来从电脑到手机,各种使用境况和工具不断被开发、翻新,从早期的生产力工具如办公室软件MS Office,到各类实用软体如Norton防毒,到影像处理如Adobe系列,到娱乐平台如Netflix、Tiktok,应有尽有,连不应有的也有了。
如果你是个刚从电脑科系毕业的学生,想在这领域创业,扎伯克、Norton不再能是参考对象,因为你很难再产生前无古人的点子。你能想出来的东西,不只已有人做过,而且很可能已经开源、免费;换作十来年前,谁能想象连影视剪接那么复杂的软体,也会有免费的开源版本呢?二十年前吃香的电脑科系,今天还是有需求的,也许需求更大,但软体工程师大概就只能服务现有的科技公司,不容易找到创业的立足点。
连高端科技如人工智能也开源了,Meta刚释出开源的LLAMA语言模型,简单来说那像ChatGPT。我们把它安装在笔记本电脑,问它一个问题,十分钟后答案才徐徐出现。不是软体不行,是硬体不行,那台笔电也尽力了,机身高温得几乎可以煎蛋。试想像一下,Bard、Bing、ChatGPT随时随地即时回复千万用户提问,究竟要用多强的电脑、耗费多少电力呢?而且,用户还是在免费使用的,完全没有盈利模式。大马有几家公司有这样的软体和硬体资源?
要自行架设超级电脑,那是动辄百万令吉的投资,门槛非常高;但现在也不必贸然购买了,大可租用,向谁租用呢?比如谷歌、微软、亚马逊、华为。这些云端服务为草创的科技公司降低门槛,本功德无量,但必须依赖他们就是先前说的科技资源垄断。他们是强势的包租公,瓜分了虚拟地盘,若你要开店又需要大量电脑计算,就免不了得找他们。这些龙头都不是大马公司,虽然MSC起步比谷歌、脸书还早,但像绝大部分政府计划那样,总是无法贴紧时代脉搏,无法把握先机以恰当的方针培育本地公司和全球竞争。被誉为“U盘之父”的大马人潘建成,选择在台湾创业。
想在大马科技创业便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高端科技国外大咖是霸主,若想开发日常使用的生产力软件吧,免费或低价的软体又已充斥市场。就算放弃建立自家品牌,只提供软体开发服务,又面对印度、越南更便宜人力资源的剧烈竞争。科技已变成米饭般稀松平常,这年头要在科技业找到高利润、可扩展的项目,犹如空中楼阁,科技本身已很难卖了。
要找到立足点,比较可行的方向是思考如何汇聚各类科技资源,解决在地的问题。比如我们熟悉的Grab,早期其实就是向美国Uber取经,解决大马人的交通问题。Grab算是科技公司吗?科技无疑是它的DNA,但它不卖科技,只卖服务。做在地化的产品,加上服务本地人的文化习惯,那么崇尚全球化的国际公司一时半刻间还没法子准确地进攻这样的利基。
我国已经错过了让国产品牌和科技渗透全球的窗口,你也许不记得了,在90年代大马有过搜寻引擎Catcha和Cari;Catcha后来转型,其中一项业务iProperty正是服务在地的产业中介,这是外国竞争者难以专注和尽善的业务。时代不一样了,创业思维也必须随着变化,科技已如水电,你无法建滤水站、发电厂了,也无此必要,也别卖水电这种没利润的东西,倒想想怎样利用水电为顾客解决生活上更贴身、更复杂的问题,也许能开创蓝海也未可知。
2023.08刊于当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