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传说
先说我的严重偏见,我不喜欢演唱会——观众太多、场地太大、票价太贵、坐得太远、散场太堵。我也不是没看过演唱会,看过周华健、莫文蔚、罗大佑、郑秀文等,但甚少自掏腰包,多是刚好碰到有特殊邀约,非出席不可。这些巨星让我对演唱会改观吗?半点没有。要听歌为什么不开Spotify就好?原来我只是还没遇到对的歌手、对的表演。
我早该明白的,演唱会要传达的体验和串流音乐哪会一样?现场感无可复制,纵使张学友小如拇指,大多时候我只能看那超大屏幕,但所有事情都是在当下无可剪辑地发生,眼前有一位作品伴我四十载的歌者,为大家载歌载舞,现场有现场的无比魅力。
听串流怎会看到张学友跌倒?怎会看到他在两秒内立刻重新进入状况,一拍不掉地紧接着唱?那种专业能力比他的唱功还要震慑。他的巨星风范,连一个踉跄都激动人心。当晚他耳水不平衡的毛病犯了,还能撑完全场,表演品质不受影响。他歉意的说演出不是十全十美,而在我心目中岂止十全十美?
他六十几了,却和一个“老”字没半点关系,在舞台上的帅气和中气鼓舞了许多人;只要肯拼,就能始终保持顶峰状态——我有一股冲动想要练一字马。他也不像一些其他歌手那样需要提词器,一个字都没忘,连几十位乐手的名字都能一一念出,敬业精神让人拜服。
张学友背后的所有乐手,身边的所有舞者,以及看不到的幕后工作人员,都为了一场精彩的表演经历过无数次的协调和排演。只有人在现场,才会更深刻地欣赏整场秀,这欣赏不只是对张学友一人而已。
咦?我这么说难道表示周华健、郑秀文等的舞台团队就松散随便吗?那也不对。说到底,应该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张学友,他的作品紧扣着我人生的许多场景,于是更是爱屋及乌。我对演唱会的偏见算是“治愈”大半了,不再那么抗拒了。如果陈奕迅再来,我大概会愿意去现场看看。
我期待以后张学友能再来,期许他能唱到80岁,而届时希望我奔70了也还能像昨晚那样,奔跑一公里赶到体育馆,看他在升降台上徐徐升起,听他洪亮的歌声,那将是多么励志的事。
2023.08刊于新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