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无可预测的消费行为
我们常嘲笑天气预测不准,但其实五日预测的准确率可达80%,一般人觉得它不可靠是因为最记得失准的时候,轻易抹杀了气象工作者的苦劳。我最近走访气象局才知道,这真是一件无比繁复的事。
各地有几万个据点无时无刻在收集海量数据,雨量、湿度、气压、风向、云层等等,连用超级电脑运算也要耗几个小时,还需要分析师做最后解读。那种种自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都有清楚的物理定律,是可模拟的,因此天气预测才能做到这么高的准确率。
今年四月我开始宣传我的脱口秀时,老友孙德俊最早喊话说大力支持。后来门票迅速售罄,我才发现喊最大声的老孙并没买票,心里颇不是滋味,但我其实也明白。他是科技达人,我和他一样是从事科技业的,凡事相信数据。我的脸书有三万追随者,平常演算法只让我接触大约15%的人,那是4500人而已;假设我买广告再努力发文一些 ,表演的消息大概能给9千人知道吧!
根据网路行销的过往经验,“转换率”(即成交率)大约是2%,意思是那9千人终究只会有180人买票而已,场地只有200个座位,坐不满的。我想象老孙这么掐指一算,奸笑了一下,心想慢慢来可也,等最后我卖不完,免费送他。后来我卖了300张。
最近网红Arii开创个人品牌的衣服,她有270万追随者,然而却卖不到36件,连厂商的最低起订量也达不到。就算普通人也能卖得比她多吧?这销售情况实在让许多人搔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这些科技业者老希望能把人的行为数据化,比如说这个账号有多少追随者?平日发文有多少互动率?转换率又有多少?我曾想套用这些资料作为大将出版社筛选作者的依据,幸好没这么做,不然就不会出现一个“不符合条件”的法医陈然致卖到天翻地覆。网路广告都在用人工智能,自动“学习”该把讯息推送给谁,成效真的比其他媒体明显地更好吗?我还不确定呢,或许充其量也只做到透明化、可监督而已。
我多希望顾客的消费行为也能像天气一样,只要收集够数据就能预测。问题就在这里了,人是灵活的、多变的,岂能用几个像兴趣领域、追随者数量、接触率、互动率等这样的参数就能测量?这也许是网路行销的一大误区。要卖东西给人,不能忽略人情味;灵魂、创意和温度,这些是冷冰冰的AI做不来的。
2023.05刊于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