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且种子万千的新生活报

我是新生活报养大的。你以为我夸大其词吗?小时候,那是约莫三十多年前吧,爸爸会把每期新生活报带回家,从不间断。他阅报和一般人似乎不太一样,总是快速地翻翻,好像不常细读,那时候的我还不明白为什么。

爸爸通常把报纸搁在床头,久而久之我便拿来翻阅,必从头版翻到最后。那年头娱乐选择不多,阅读是主要消遣。究竟是我本就爱好阅读,还是阅报培养出好习惯,我不确定了,但我记得其中乐趣,我读到了自己不可能经历的风土人情,甚至奇情怪事。但,我只是个小学生,读这些合适吗?

我最记得《四人夜话》、《挑灯谈玄》,那是连载的怪奇短篇,听爸爸说很受读者欢迎。我每期必读,这样长期训练下来,虽说我不过是个少年,已能察觉越来越不对劲——作者怎么越写越差?我渐渐发现故事套路重复,人物刻板,看头知尾。如果只是偶尔读读还算有趣,可我每期都在看啊!我对文章的鉴赏力,大概是从那时就开始建立了。

我父亲周宝振当年在生活出版社的样子。

至于合适不合适,家里从没有人质疑,也从未阻止,当然也没什么理由阻止,因为新生活报是我父亲周宝振创办的,那是他事业上的重要里程碑。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爸爸总是速读,他应该只是要确认总体品质罢了。他做的刊物儿子爱读,应该高兴才是,又怎会阻止?我不满意那些作品,遂尝试自己下手写故事,看能不能超越他们。我在课堂上作文总得全班最高分,和新生活报总有点关系吧,呵呵!


新生活报只比我大两岁,这样算起来,当年我兄弟俩的奶粉钱都靠它,除了是精神粮食,也确然是生活保障。说我是新生活报养大的,没有夸张。

新生活报的出版史还有另一重意义,它成了培养新杂志的温床,因为有它作基础,生活出版社可放胆尝试更多杂志,像《风采》、《新潮》、《号外》、《追追追》等等,主题多样,百花齐放。若没有新生活报作先锋,这盛况大概很难发生,出版业的版图或是另一番景象。尽管杂志起起落落,但在这过程中培育起来的出版人才,都能持续为出版界贡献。

父亲知我喜欢电脑科学,也没打算让我进入出版社工作。我于新生活报始终只是个读者,一直和出版业沾不上边,无法继承父亲的事业总有某种缺憾。后来遇到接手经营大将出版社的机缘,本可推拒,却老觉得这也许是弥补缺憾的机会,于是接下任务,学着把优质内容提供给读者。就算成年以后,尤其在报社脱售以后,我离开新生活报已远,但它仿佛还在影响着我事业的轨迹。

新生活报创刊号

一份刊物能在市场上屹立五十年,横跨至少两个时代,证明了它在任何时候都能满足读者需求。而且新生活报与时并进,除纸媒外也很早进入网路世界,累积更多新读者,必也是让新生活报长青的主因。

前阵子新生活报邀我写专栏,经过半世纪了,报社内不知换了几代人,邀我的人可能还不知我和新生活报的渊源。我因稿约太多本想推辞,但我又怎能推辞呢?从读者变成作者,好像也能让自己和“新生活报”这个名字拉近些。希望新生活报再光辉五十年,我也能再写五十年吧!呵呵!

半世纪老友,继续陪你开展新生活

2022.12刊于新生活报

从通报、生活报 到中国报

作者:周宝振

2004年,马来西亚一代报王周宝振的长子周若鹏,向父亲询问有关创业守业之种种。周宝振认为:“与其用说的,倒不如用写的比较完整。”

于是,他兴致勃勃的从他自己的童年写起,每两三日就发一封电邮给两个儿子。写着写着,《通报》的事迹写完了,他意犹未尽又写《生活报》、《中国报》和生活出版社的故事。

这些文字记载了父子平日言谈间少提的事与情——关于工作,关于生活,关于亲人。此书的出版,为马来西亚报业历史补充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