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厌恶卡拉OK

Microphone on a karaoke night
这是《 为什么我厌恶……》系列里11篇中的第11篇

我常光顾的酒吧最近装了卡拉OK,这男人避风港突然变得大风大浪,那些忧郁大叔仿佛要向社会复仇似的酒后狂歌,我差点没在他们的杯中下泻药。

任谁都爱听歌,不少人也爱跟着唱;唱歌是很疗愈的,可通过声音宣泄情感。但大多人并无歌唱训练,五音不全,节奏不准;因为还有点自知之明,也不好意思唱给别人听——而卡拉OK正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不记得没关系,节奏不准没关系,跟着荧幕上亮起来的歌词唱就可以了。可是,音乐不是用眼睛听的,正确的器官是耳朵,唱歌要用身体里的节奏感。从看见歌词变色到开腔难免慢半拍,加上那些粗制滥造的MV里歌词节奏本就不准,叫唱歌的人脱拍复穷追,尴尬得叫人头皮发麻。


不好意思唱歌吗?别担心,现场总有伙伴劝你上台,大家本着推己及人的善意,自己爱唱就应该也给别人机会。不知怎的,一般人在开唱后那丁点自知之明就会自动消失,音响震耳欲聋,叫人听不到自己的音准有多糟——究竟他是在唱歌,还是在开刀割盲肠医生忘了用麻醉药?

卡拉OK都在场合发生,基于“礼貌”,没人会坦白告诉唱歌的人:如果你去丧礼唱往生咒,死者会临时决定不死了,当场复生。唱歌的人自以为有听众,其实大家都为了不被噪音震得脑死,正各自忙着点歌分散注意力,根本没谁在听。下台时大家报以地球得救的热烈掌声,叫人误以为自己唱歌还行,于是又准备选歌启动下一回合的声音污染。

卡拉OK利用社交礼仪的约束,满足凡人自爽的需求,借此创造百亿美元的商机。但卡拉OK是虚伪的,所有酒吧、餐厅,所有聚会、婚宴,能不能都别再搞卡拉OK了呢?

难得相聚,何不聊天叙旧就好?彼此交换生活点滴,拉近距离;若无话可说 ,大可刷刷,不然就早点回家休息。一路上大可在车里自由高歌,自娱不扰人,也不必担心会无端端腹泻不止。

2022.10刊于南洋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

喜欢这篇文章吗?
请我喝杯咖啡,买一本《杂乱有章》
(版税其实不够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