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马来西亚就多了一份日报

Pxl 20220927 090343209

“报业不是人做的。”爸爸说,但约莫二十年前,已从报业退休的父亲周宝振却萌生再办报的年头,那时他也大约60岁了。我一直觉得,他并非真要重归报业,我记得当年他如何日夜牵挂销量,时时担忧内政部对付,连睡觉也皱着眉头。

可爸爸就是这样坐言起行,快。他召集旧战友,和我兄弟俩一起构思概念——报纸大小要和其他主流报章不一样,必须全彩,以照片挂帅,当然还要有吸睛的标题。他的老友曾对我笑说:“你爸是最早的标题党。”如果他还在,媒体必成为他的游乐园。

然后,爸爸就把报章样板做了出来,除了内部参考,也要呈交内政部申请准证。报章名称想了几个,图中的《声日报》是其一,寓意人民之声;后来交上去的是《咖喱日报》,要走辛辣路线,企图别具一格。

内政部拒发准证,不具原因。不久后,机缘巧合下相关的内政部官员造访Karangkraf,创办人社长胡沙慕丁是爸爸的好朋友,当时他正筹划马来日报Sinar Harian。官员谈及最近拒绝了一份新日报,理由竟然是《咖喱日报》名字太儿戏,应该要一本正经才对。胡沙慕丁告知爸爸这件事,他啼笑皆非。

我还是觉得爸爸再办报不是为了自己,当时我们兄弟俩事业遇瓶颈,业他帮不了什么忙,也看不到前景,于是想做他最拿手的事,再创一门媒体生意好让我们有出路。若不是他突然患癌,很可能用《声日报》之名再度申请准证。差一点马来西亚就多了一份日报,差一点我的人生路或许就截然不同。爸若还在,也八十了。

从通报、生活报 到中国报

作者:周宝振

2004年,马来西亚一代报王周宝振的长子周若鹏,向父亲询问有关创业守业之种种。周宝振认为:“与其用说的,倒不如用写的比较完整。”

于是,他兴致勃勃的从他自己的童年写起,每两三日就发一封电邮给两个儿子。写着写着,《通报》的事迹写完了,他意犹未尽又写《生活报》、《中国报》和生活出版社的故事。

这些文字记载了父子平日言谈间少提的事与情——关于工作,关于生活,关于亲人。此书的出版,为马来西亚报业历史补充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