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华语脱口秀路还长长长着
近日看了一场本地华语脱口秀“开放麦克风”(Open Mic),直叫我头皮发麻。我一直低头,免得表情影响表演者。我看到的不只是糟糕的表演而已,还有中文圈内涵的严重匮乏。
华语脱口秀之所以在我国发芽,多少受中国影响。李诞花了几年功夫在中国打开脱口秀市场,培养了多个独当一面的演员。这种表演形式说新不新,中国本就有传统相声。脱口秀在形式上没有严谨的艺术要求,内容贴近现代生活,比较容易让大众接受。笑果文化制作的节目通过网路进入我国,激发一些人的兴趣,开始结社演出。
问题在哪里呢?“不好笑”只是表面病征——脚本结构松散,口条欠佳,铺垫太长,包袱不强。“抖包袱”是相声术语,意即揭开悬念的关键一句,英文叫punchline。我也曾参加英语Open Mic,备稿时分析过专业演员的稿子,有者平均每20秒就有一个笑点。要知道演出时间只有区区三几分钟,不能有半句废话。
病征底下的病原是新手欠缺底蕴和自觉性,他们究竟有没有意识到这门表演艺术需要投入多少功夫?还是以为上台讲几个笑话就算是了?先从底蕴说起。我看到的新手大多缺乏语文能力,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设计起承转合?这些基础在中学作文就该打好了。语文能力弱,也就很难解构别人的文本汲取精华。
语言艺术就未必在校园内能学到。怎样说话才惹笑?比如说一句话在不同字眼处停顿会产生不同效果,这些都得凭自力观察和实验。缺乏语言艺术训练,便难以觉察专业演员特别设计的抑扬顿挫,充其量只能当个跟着开怀大笑的普通观众而已。
此外,我说口条不好并非要求字正腔圆,本土华语自有其受众,但求清晰就好,减少嗯噢啊。最后,演员必须掌握舞台表演技巧,毕竟观众不只是用听的,服装、神情和肢体语言都会影响观众。
新手表演生涩还算了,客串的资深艺人居然更糟糕,连脚本也没准备,只是细说平生,套用我魔术老师的教诲:这是不尊重表演,谋杀观众时间。新手犯错尚可原谅,资深艺人如此就未免太无知。但何以会无知呢?英语脱口秀发展成熟,有太多可取经之处;就算英语不济,也可向香港学习,脱口秀迷怎会没看过黄子华等老将的演出呢?除非,他们都欠缺表演者应有的自觉性。
我国没有像李诞这样的导师,新手必须自己摸索,因此自觉性太重要了。新手社群内大家都在互相取暖,表演活动中观众有近半是相识,总会礼貌地配合着笑,下台后也不会直言。若无自觉,新手只会自我陶醉,停滞不前。总得要有人讲一些惹人厌、不好笑的真话。
你不能埋怨本地华语市场欠缺先天条件,本地英文圈相对成熟,也是有志者一步一脚印踏出来的,哪个演员不是靠自己一再试验和修正?Kavin Jay、Jason Leong都在Netflix有自己的节目了。你也不能埋怨华语圈缺少付费观众,你总得先交出让我能发笑的作品,我才有信心掏钱包。要求进步,不外乎多阅读,多请教,多分析专业演员的演出,多练习,多实验。否则,只是在破坏未来的本地脱口秀市场罢了。
2022.05刊于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