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你会不会好一点?

“我的工作是建一栋高楼,然后放火把它烧掉,一边记录烧得多快。”老同学小杨曾如此为我解说他的工作,怎么听起来像蝙蝠侠的死对头“火萤”呢?他的工作名目我还真想不起来,就只记得火萤了。
最近一连看到几则这样的新闻:记者Marcus Yam获普立兹奖,本地媒体竞相报导他是吉隆坡人,为大马人争光;陈薇敏在美国太空署当上副首席技师,她来自麻坡。久远一点的,在吉打生活过的尤煜琳成为美国加州东谷市长,U盘之父潘健成生于适耕庄,国际谐星Ronnie Cheng原是新山人。以上诸位,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就是:所有成就都在马来西亚之外发生,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无关争光不争光。去看Marcus Yam的照片,他身置战乱之中、徘徊灾难边缘捕捉光影,震撼人心的除了照片还有摄影师的勇气。供给他养分的沃土,从纽约时报、西雅图时报到如今的洛杉矶时报,都不在这里。

如果潘健成留在马来西亚会怎样呢?他在2000年创业,90年代时我父亲认识了一位机器人专家,他结束了在英国的事业,毅然回马报效祖国。他设厂需要地段,也需政府辅助,叩了多家政府机构的门,连门都不会响。
后来他直接去信当时的副首相安华,谁料安华果真马上回复,并指示各部门配合。你猜后来如何?各部门的门响了一下下,之后又无下文。这位专家的事业后来如何,不太清楚,清楚的是如果潘健成回来马来西亚,恐怕只得干等门声响,不会有今日成就。
激发陈薇敏进入宇航业的,居然是美剧《星际迷航》,连影视业也有激励作用;在这里尤煜琳不可能当上市长 ,没有能把Ronnie Cheng撑得够高的舞台,也没有空间给我的老同学小杨建高楼,然后放火烧掉,一边记录烧多快。他只得去英国、去香港发展,在这个付钱就能通过所有消防规范的国家,用不着像小杨这样的专才。
前州务大臣哈斯尼.莫哈末此时再提扭转人才外流到新加坡的七大方针,是干嘛呢?在退位以后才来说什么吸引外资、提供训练,空泛得像在演唱会散场后,他一个清洁工独自哼着老调,全场观众早已离席到新加坡去了。90年代约有20万大马人在新国工作,如今已近百万;新国人均收入超过4000美元,大马不超过1千。
别去想怎样把人才留下,先别赶走他们就好了。如果陈薇敏、潘健成、Ronnie Cheng能在本地升学;如果政治能和肤色彻底切割;如果政府能高效清廉。就算薪金低一点点,又有谁轻易愿意离乡背井呢?
2022.05刊于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