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动电动汽车好慢,但慢一点没关系
欧盟正激进地推行电动汽车,而我国政府似乎完全没有迎头赶上的意思。欧盟已宣布将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目的是减低碳排放,这无疑是对环保有利的重大措施,因为全球碳排放量有近三分之一源自交通工具。历史证明了若非政府硬性规定,汽车业是不会改变的。企业首重盈利,社会责任只是说来好听;消费者也一样,嘴上说支持环保,心里却只想要更大更强的车子,温室效应的灾害总在遥远的未来。车商会偏向使用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即是使用原有的内燃技术,何必开发崭新的东西?
正因欧美中国这些主要汽车市场自上世纪末逐步限制碳排放和油耗,才迫使车商放弃高容量引擎,使用其他更高效的方式提升动力,比如涡轮增压、柴油引擎等等。从前5公升V12引擎能产生的马力,现在2公升引擎配涡轮增压就可以了,不止碳排放减低,油耗也降低许多。如今欧盟标示出鲜明的交通工具转型计划,美国和中国也打算在2030年达到40%电动汽车的目标,车商不得不翻遍实验室地毯,挖出所有创意来迎合。
离2030年不到十年,车商已陆续推出各款电动汽车,2021年电动汽车的全球销售量逾6百万辆,可见消费者的接受度甚高。一般来说,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和喜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早已习惯了汽油引擎的动力和方便。可是,你只要一试驾电动汽车就会马上爱上它,因为扭力是即时的,而且行驶非常安静,电动汽车本身是好产品;维护比汽油车方便,只要厂商给电池基本保修就能解除消费者疑虑。然而,要让消费者买单还有一大障碍,就是“里程焦虑”(range anxiety)。
想象一下你的手机电量只剩5%,随时就会和世界失联,周围又完全没有可用的充电器;把这种焦虑从手机这么小放大成汽车那么大,这就是里程焦虑。电动汽车仪表板上所显示的剩余里程是根据电量和驾驶行为估算的,未必绝对准确,本来以为还能行驶100公里,但加速上坡以后却突然只剩70公里,会不会突然就耗尽电量在路上抛锚了呢?
开燃油车不会有里程焦虑,因为到处都是油站,就算真的用尽了最后一滴汽油,你知道还能请朋友把汽油送过来。要减轻里程焦虑,就必须建立堪比油站的充电网,否则消费者会对电动汽车却步。目前全欧有超过20万个充电点,中国有超过200万个,而马来西亚呢?今年头的报导说有4000个充电站,但去年八月只说500个,我不确定在短短几个月内是否真能大幅增加。无论如何,就算真有4000个充电站也好,不见得能让车主安心。你把一辆电动汽车开到乡区,大概就甭想开回来了,除非有哪家善心人不介意借你电插座,还让你借宿一晚,因为充满电要八小时。故此,尽管电动汽车全球销售6百万辆,但马来西亚卖出的却不到区区300,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国政府的低碳计划流于人云亦云,别人做我也吹说吹我会做,并没有像欧盟那样的决心和鲜明的计划,除了给电动汽车免税以外,没有在基设和教育方面下功夫。其实,连免税这件事也没有做好,去年11月财政预算案宣布免税,但陆路交通局到二月也还没能处理好新的路税程序。我想买电动车,车商叫我最好还是等一等。至于基设方面,国际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拿督林万锋今年说,政府要在2025年设立1万个充电站;但早在2015年,能源、绿色科技及水务部旗下的chargEV就曾豪言将在2020年设立25,000个充电站,到今天仍旧只有300多个站点而已。
我还是对电动汽车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相当乐观,为什么呢?因为车商的大力推动最终会牵动市场,慢吞吞的政府也会在车商的压力下配合。Subaru刚宣布终止了历史长达28年的WRX STi版,理由是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投放在开发电动汽车上,其他车商也一样把注码都押到这边,未来电动汽车将会变成他们的主要产品,大量生产才能达到成本优势,最好能避免维持多余的汽油车生产线。
要在马来西亚或是其他一样慢半拍的国家销售电动汽车,车商就得想方设法把基设做好,不能干等政府采取主动。最近保时捷和Shell油站合作设立充电站,宝马则和能源、绿色科技及水务部的孤儿chargEV合作,未来还会看到更多私人界的努力把基设搞好,政府不要挡路就行了。在世界的舞台上,马来西亚小得很,我们的碳排放影响也相对小,就算绿化工作比全世界慢半拍,最后会跟上就好。况且,我仍旧喜欢汽油车,还想多听几年引擎的怒吼,下一个时代慢点来没关系。
2022.04刊于【当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