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不是下一波,下一波完全相反

约莫二十多年前我求学于美国西伊利诺大学,电脑科学讲师杰瑞在课堂上分享他使用虚拟实境的经验。那时代没有Oculus,没有Facebook/Meta,VR还未成为主流,杰瑞是在实验室里试用虚拟实境的,装置肯定更笨重。他戴上VR眼镜和手套,进入虚拟的图书馆,能伸手取书,手套甚至能给予触觉反馈呢!他觉得确很神奇,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过他反问同学们:“VR该这样用吗?”
在这样的虚拟图书馆中,要取书得“走”到书架,伸手取书翻书,和实体图书馆一样麻烦。当然,这只是二十年前的实验作品,用以展示虚拟实境的可能性,后来的发展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电脑用于图书编目和借书记录,帮助追踪实体书的位置;到电子书渐渐开始普遍以后,内容直接推送到读者的手机和平板。不管科技再怎么进步,没人会愿意戴上沉甸甸的眼镜在虚拟实境里读书。
前阵子脸书易名Meta,要全力推展元宇宙,其实元宇宙不过是个酷炫的新名词,只是虚拟实境的延申。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说,新科技能让用户在元宇宙中打造自己的空间,无地域限制地和同伴一起工作和游戏。那些火热的宣传还让NFT广受关注,和元宇宙挂钩的加密货币价值暴涨,在此风潮中出现了好些暴富的例子,黄明志推出的NFT也为他进账百万。可是,这一切终究只是炒作罢了。
科技的用途在于使工作和生活更方便快捷,说的是现实中的工作和生活,仅此而已。元宇宙的概念能不能帮助用户达到这个目的呢?我们用文字处理软件取代纸笔,是因为用电脑写作更快,且容易存取;用电脑绘图,因为更精准。举个比较离谱的例子:如果元宇宙只为了复制现实,在虚拟实境里得用手写手绘,那么它是彻底拖慢了效率。当然,元宇宙的工程师们不会笨成这样,那么究竟还能有什么用途呢?
其中一项元宇宙的宣传重点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我们使用视讯通话和会议,因为可看到对方的容貌和表情,除了提升沟通效率,也倍感亲切。我们有没有必要为了一场半小时的会议,而佩戴全副武装进入元宇宙,去看同伴们虚拟的化身呢?既不觉亲切,也没有提升效率,其实是在开倒车。也许在科技公司在探讨元宇宙的过程中会发现实际用途,但目前凭我有限的想象力还看不到。科技应该帮助改善现实生活,而元宇宙却要把我们抽离现实,背道而驰。
不过,抽离现实也是有用的,用于娱乐。电脑游戏产业十分成熟,玩家本就享受短暂逃入虚拟世界的快乐,而虚拟实境科技可增加游戏的乐趣。所谓的元宇宙有可能最后只发展成游乐场,但游戏产业也不容小觑,的确有许多玩家钟情于游戏世界,甚至愿意花钱拥有数位资产,比如虚拟的房产、武器等等。总之,元宇宙不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太多正面影响,反之,如果它导致用户沉溺其中,甚至可能有负面冲击。
既然说科技的大用在于改善现实生活,那么真正能让我们跃进的科技不是虚拟的元宇宙,而是实体的物联网。想象一下,智能手表能监察心跳、睡眠,若有不妥可及时联络救护单位;智能汽车可互传交通讯息,进一步减缓堵塞;每种家电逐渐智能化,你入睡后手表自动帮你关灯,睡醒后它通知咖啡机为你先泡好热腾腾的咖啡;冰箱知道啤酒喝完了,主动帮你订购。在工业方面,机器可自我检测,及时维修。此外,智能电网可助节能,于环保有益。
目前只能靠想象,因为物联网并未普及,但随5G到来,所有智能物件将可无缝联系,加速物联网发展。我们没看到关于物联网的炒作,因为炒不起来。它不像元宇宙那样,软体工程师设计个原型让人试用,便能引发广泛关注。实体的智能产品必须结结实实地生产出来,卖到消费者手上,才可让人体验到其好处,这过程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但肯定会慢慢地发生。这才是从实质上改善生活的科技,不是无可碰触、泡泡般的元宇宙。
2022.02刊于当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