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不花钱

我爸留给我最管用的金句之一 是:“去问一下,问问又不用给钱。”这最浅显的道理一听就懂,却不见得就能运用自如。
问什么呢?当然是问问题,但问题未必只为了寻求解答那么简单,它往往也是要求、请求。问问题不只能让你从对方身上得到答案,还能有其他好处,比如我店屋的租户问我:“能免除两个月租金吗?你能赞助我们多少装修费吗?你能请楼上租户搬走吗?”
他十分客气地提出几个毫不客气的要求,我能拒绝得了一项两项,但好像总该在某一项稍微让步吧?否则不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吗?人类群居,是社交动物,从小就被训练与人合作和妥协。一些要求就算再无理,只要你好意思问出口,就能博对方有不好意思回拒的时候。
我那租户便是绝佳例子,他这么问问,最终就省下了一个月的租金。问问不花钱,还可能有赚,那为什么我常常不好意思提问呢?说不想麻烦别人只是借口,也许真正让我焦虑的是别人的目光——我这么问会显得自己太无知吗?这样要求帮忙会显得我太无能吗?会冒犯对方吗?这里头还有统一的潜台词:害怕被拒绝。
而事实上,只要问题或要求并不离谱,被拒千里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有二。其一,拒绝别人不见得轻松,也违背人合群的天性;其二,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其实我们都乐于助人,因为在过程中能证明自己的能力比人强,有满足感。
所以,真正阻止我问问题的,只有自尊心罢了。别人拒绝我,我不会少一块肉,更没花半毛钱。不问,没事发生;问了,可能推动某些事情进行。撇开没用的自尊心,理智思考一下,问问题的投资是零,无论换回来多少回报,回酬率都是无限大。因此想问就问,何必犹豫?要思考的只是怎么问罢了。
“问句是语言中最灵活、最有影响力的句型。”像以上这样的陈述句,你也许接受,也许不,听了就算,未必会在句号以后继续思考。但问句不一样,你不由自主地就必须循问题的脉络思考。问对问题,你可以引导对方思考的方向。我那租户就是高手,他不问我“可不可以”赞助装修费,而是问“赞助多少”,仿佛我是肯定会赞助的了,要琢磨的只是数额而已。
还有一个重点,这样的提问最好是面对面的,而不是用文字讯息,因为打字说No远比当面拒绝容易。在和租户的拉锯中我亏了一个月,赚了一堂课,虽说这堂课我爸老早就教过了,谁叫我自己没好好修炼。
2021.11刊于新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