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ah事件的输家不止酒商
我蜻蜓点水地浅谈过Timah争议,那时候万没想到这种芝麻绿豆的事值得政客议论许久,以致酒商低头认栽,同意考虑更换品牌。帝马这个刚在去年的国际大赛得奖的品牌,不只没让国家骄傲,还被逼改头换面。
槟城消费人协会闹起来,然后政治人物纷起蹭热度。国会议员鲁丝娜真的认为饮帝马如淫女性吗?未必,她并非无知之辈,该清楚自己的论调有多牵强。小学生都知道Timah是锡矿,字典明摆着的,和Fatimah的关系只在五个字母。你不能控诉说Apple混淆了Pineapple,不能说Driver伤害了Screwdriver的玻璃心。
但这个议题热,她只要选在强势一方打压弱势,总能获得支持的声音,每一个政治人物都如此作业,酒商只得息事宁人。但这件事的输家不是酒商而已,是整个国家。内阁议决禁止可能引起种族或宗教敏感的品牌,如果真要这么做,是否表示以后私人界的任何产品名称必须通过审批?依照什么准绳判定敏感与否呢?根据帝马事件判断,有些人是神经超级过敏的,还有另一些假装敏感。增添繁文缛节于私人界无益,搞不好又多个吃钱的管道。
不止本地商家面对麻烦,外国企业进入马来西亚也一样麻烦。以前美国连锁 A&W的热狗被逼易名,安妮阿姨的热狗卷饼变成香肠卷饼,宗教局真以为大家看到热狗字眼就以为是狗肉吗?为了做生意,这些企业都妥协了,宗教局一再胜利,证明了自己是“对的”,得寸何不进尺?以后必会继续干扰市场。大家本不觉得敏感的东西,因为官方再三设下先例,恐怕会渐渐觉得热狗有错,思想变得封闭起来。我们的国际形象走向偏激、不可理喻。
国家希望推广国文,但处理帝马的措施和这项宗旨背道而驰。威士忌本就是洋酒,酒商大可取一个洋气十足的名字,但它选择了一个可代表我们国家的名字,外国酒客品尝得奖美酒时问起产地,马来西亚的名字骄傲地响起。然经此一役,谁还敢用国文给产品命名?就算卖的不是酒,谁敢肯定不会有谁又挑起事端?(天啊我吃的兰利汉堡是在吃兰利兄的肉吗?天下兰利会觉得被冒犯吗?)
我不知道帝马会怎么改名,但以后味道肯定会不一样了,多了几分苦涩。如果是我,我会选一个接近原名发音的,但不敢再用国文。我会趁此机会升级,让名字变得更优雅些,反映城市生活,同时也记录这段无厘头争议的心酸历史,霓雅马好像不错。
2021.11刊于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