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的传统 – 谈林金城的〈寸枣 天公豆〉

消灭的传统 - 谈林金城的〈寸枣 天公豆〉

我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名字。我相信我一定吃过,味道忘了,但记得不甚喜欢的口感,想来也因此不曾深究名称。若非因为林金城,大概永远不会知道,我确是他文中所述那遗忘过往年味的一群,但遗忘未必就要心怀歉意。

林金城的〈寸枣 天公豆〉原文链接

最近在超市发现一罐印度薄饼趴趴旦(Papadum),包装叫我耳目一新。这是我喜欢的零食,随手就买,打开一吃才发现竟是番茄口味。趴趴旦是传统的印度餐前开胃小食,平常只有在嘛嘛档吃饭时才会遇到两片,如今随时可食用,而且口味多变。


林金城说的从“真传统”中发现“新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寸枣、天公豆锁在饼家老师傅的古旧观念中,便注定只能作拜神供品。时间不断前行,不断有人创作千百种滋味试探我们的味蕾,而老师傅明知作品将被丢弃也不愿创新,那么,是他选择让传统消亡,而不是善忘的年轻人。

也许不久以后,只能在文字、照片中发现本地饮食的这一小段了,要感谢林金城把历史记录下来。不一定是传统就必须传承,不一定是文化就需要坚守,既然无人食用,亦无须继续浪费地球资源。

我们是集体消灭寸枣、天公豆的,也没什么好惋惜。

本文收录在:

华文教科书上的马华文学(国中篇)

自作协开办“华文教科书上的作品鉴赏班”以来,好评如潮。原来文学作品可以这样鉴赏,这些课文可以这样教。由大专院校系讲师以及知名作家组成的讲师团商议之后,决定着手策划系列辅助教材。

『国中篇共收录了教科书中16篇马华文学作品,分为评论导读和作家点评两个部分,尝试从不同面向分析和解读文章,特别给授课老师提供多一种阅读的可能。文学阅读可以有千百种方式,经由评论者和作家两种不同视角进行审美,方法不一样,感受亦不一样。』——主编序节录

消灭的传统 - 谈林金城的〈寸枣 天公豆〉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文章,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