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民仆街,和部长仆街,有什么不同?

Khairy and the pothole

一个普通人民仆街,和一位部长仆街,有什么不同?

我曾经发表过一首《路见不平》,以路坑为题材,因为觉得我们对付路坑的办法实在无奈。有时候你会看到路坑上插了几根带叶树枝,你深思一下会很感动,这是某个好心人刻意停下来做的,搞不好他还刚因路坑跌倒,为了警告后来者,他特地拖来这些树枝。这些树枝并不显目,迟早被撞掉,然后就会出现一个孤伶伶的路锥取代,也不知谁找来的。

但是,就是没人来修补路坑。这首诗发表于1996年,24年过去了我们还在为路坑烦恼。

工程部自2016年推行零路坑运动,承诺在接到投诉后24小时内修补,仿佛十分积极,值得嘉许。可是关键词是“接到投诉后”,人民若不充当工程部线眼报告路坑地点,就算他们定期检查也好,很难有效率地监督二十几万公里的路况。工程部接受投诉的管道包括热线、app、脸书和推特,算诚意满满了,但人民有没有略尽绵力提供报告呢?我知道我没有,我这个十分热心的人,不是我不想帮忙,是我没办法。


表面上投诉管道很多,但其实无一方便,工程部有一个细节没考虑到:你什么时候会发现路坑?通常只有在你开车、开摩托车的时候,请问能怎样能同时找出工程部电话,还要弄清楚所在路名呢?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边开车边上脸书投诉,至于那个只有三颗星评价的app我也不愿意装,看留言投诉大概也知道不会方便到哪里,这也不是开车时应该分神使用的。

除了开车的时候,就是中招仆街的时候了,你在路边等拖车、救伤车,有很多时间投诉。但似乎也没联络工程部,他只发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这是现代人首先会做的事,没几个人会在“逼七”时想到联络政府部门,连部长都不想联络政府部门。工程部知道了便向他道歉,并承诺尽快修补。李霖泰质疑是否因为凯里是部长,工程部才反应迅速呢?我看未必如此。一个普通人民仆街,和一位部长仆街,待遇可能没差太远,差别只在于工程部有没有收到消息。

某日我在我家附近发现路坑,次日就修好了,不知是不是有善心人投报,我依然感激工程部的效率。无论如何,工程部若有心要做到零路坑,应该做的是加强投诉管道,依我看只有一个办法:和Waze洽谈合作,增设报告路坑的功能,因为只有这个app才是大家开车时已经在使用的,不然零路坑也只是口号罢了,下一个仆街的不知是谁。

2021.01刊于南洋

PS: Waze是公司,能怎么合作呢?我们老是设计种种限制拖慢自己。不过,如果真有心把事情做好,大可绕道找Waze的母公司Google。会有人这么做吗?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