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汉堡事件的另一面
我在脸书重复看到友人谈460汉堡事件时,一直拒绝知道细节。疫情恶化、安华逼宫、,重要的事情多着,为什么去关注别人家怎样分摊生日会开销?到最后,我是“被逼”知道故事始末。然而,我看到的重点似乎不太一样。
大家讨论的,不是鞭挞公主欺人太甚,便是批评“受害人”不够大方,都在针对事发后,而我看到问题的症结在事前:规矩没有事先明文说定。这是很典型的误会,双方预期不同,碍于朋友情面不摊开讨论,到米已成饭后才来纠缠不清。
我在学软件工程时教授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明白对方的要求,直至某个人把这些要求写下来。”因此,我们在聆听顾客需求以后,必须拟好软件需求规格请对方确认。从来没有一次是我一写就对,能完全符合对方所想的,每次都得一改再改。话,永远说不清楚,必须用写的。就算双方在文件上签名了,以后顾客也可能会说他“误解”文字,要求再变。如果没有这份文件,大家又将会浪费多少时间和气力在误会上?
曾有几个朋友合作做生意,一开始我便多嘴告诫,任何协议必须开诚布公地讨论,然后明文记录,最好要所有人都签名。这并非正式合约,而是名副其实的“备忘录”,准备以后如果谁忘了自己同意过什么, 用来互相提醒。友人认为没有这样的必要,因为都是朋友,肝胆相照。故事的结局,我不说你也懂,大约就是有人吃了三千块钱的晚餐,然后满心以为大家都愿意肝胆相照地分摊。
460汉堡的“受害者”觉得不公平,但生日会中的其他人可能也觉得不公平。究竟谁是谁非?现代人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纠纷,就把私人恩怨(还有私人对话)公开,交网民公审,我不确定这是否成熟的做法。曾有某位艺人,不记得是谁了,和女友分手多时后才被记者发现。问他何以隐而不宣,他说当时发生着更重要的议题,他不希望自己的私事消耗社会资源。
而现在的网民都以消耗社会资源为乐,有者还以被消耗为乐。我也无可避免地被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消耗了,只希望至少能挖出一些有用的教训,给自己提个醒,虽说这样的事情肯定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 因为我孤寒,超过三十块的汉堡?就算我赴宴也干脆不吃不喝,而且会借故提早走人,除非店家落闸放狗、亮刀子抢劫我吧!
2020.10刊于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