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报复性消费

乱谈报复性消费

这个词是谁想出来的?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首先,这不是很好的中文。XX性这类形容词,多是从英文变化过来。比如“此书可读性很高”,这种刻意假装有学问的句子非常累赘,真正的中文纯净得多:“此书好看”。又比如“我欣赏他的独特性”,“我欣赏他的独特”也就可以了。关于怎样写好华文,请参阅出版的《怎样写好华文》

怎样写好华文

“报复性消费”更奇怪一些,每次读到,我就会不自禁地想象一个性变态的嫖客在报复着什么。好啦我承认我龌龊,但你就不能只说“报复消费”吗?多干净。

这词说的是什么呢?行动管制期间,大家困在家里久了,心里憋着闷气,也许一旦行管放宽,大家会乱花钱。既然读者多习惯了原有名词,都那么喜欢“性”,姑且暂时迎合各位,继续用“报复性消费”。


有毛病的不只是文法,还有逻辑。什么是报复?有人插你一刀,你找他报复,插他两刀,这报复是有对象的。然而这疫情中谁对你插刀了?你的仇家是谁?对病毒报复吗?这报复的办法是用马币丢死病毒吗?况且,你伤害的好像不是别人,只是你自己的钱包,你在对自己报复。如果我要创一个词,我会说“发泄性消费”。(听起来还是很变态)

创造“报复性消费”的人,可能是某个商家,行管期间无法开店,金流枯竭,但他天生乐观,想象顾客这么久没消费了,只要疫情一过,大家就会疯狂洒钱,业绩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他把这个词对同业说了,大家都一厢情愿地相信,传着传着大家都这么说了,都在等顾客上门来报复– 来吧用钱把我丢死,来!

他们忽略了报复性消费里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消费首先要有钱。这几个月下来,几乎每个人都“滚滚长江东逝水”,失业的失业,减薪的减薪,前景茫然。这种时刻还会乱花钱,那叫“自杀式消费”。所以,我老早就确定“报复性消费”乃无稽之谈。

大家关了几个月,反而习惯了低消费生活。以前我常流连酒吧,现在觉得不去也无妨。这是“佛系性消费“,不逛街,不约会,缘分到了,钱自然会流出去一些些。如今进入复苏式行动管制,商场里、街道上人潮依然稀少,我相信我的预测是对的。众商家正逐渐清醒过来,传说中的“复仇者联盟”并未群攻商店,眼前要面对的是艰难的Endgame。

一般消费者都五行缺水,这时候用钱必是非常谨慎,成长不了。如果你认同凯恩斯的理论,目前或能扭转乾坤的是的“刺激性消费”(听起来也很不舒服),把钱注入这消极的市场,希望能让它动起来。

我没看到“报复性消费”,这是绝望中痴人说的梦话,不过,“报复性收费”倒是有的,你看TNB。

2020.06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

喜欢这篇文章吗?
请我喝杯咖啡,买一本《杂乱有章》
(版税其实不够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