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醉的人,不会理会刑罚

喝醉的人,不会理会刑罚

最近发生几宗严重车祸,皆因醉驾,物毁人亡,天怒人怨。于是,说要提高醉驾刑罚,我觉得这是毫无诚意的敷衍。(理论上)不喝酒的人,似乎不懂得喝酒的人怎么想,又如何对付醉驾?
 
首先向房里的大象打招呼:回教党是对的,杜绝醉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禁酒,就好像要杜绝性侵就全面阉割男人那样,肯定有效,人权和自由就甭谈了吧!倘若依然尊重人权,那么再来讨论醉驾问题怎么解决。
 
一些论点我四年前谈过,在此只重复重点。醉驾一再发生并非因为刑罚太轻,而是因为贪污。如果几杯咖啡乌就能bagi chance,谁还会尊重和畏惧法律呢?但就算没有贪污,刑罚加重也未必足以减少醉驾。为什么呢?
 
想象一群朋友在酒吧酒聚,兴高采烈地一杯接一杯。酒终人散之时,大家心底都十分清楚自己喝多了些,但同时也都认为自己“还能开车”!彼此问问对方的状况以后,也就各自往车子走去。
 
我们都知道酒精影响判断力,但具体来说如何影响?马尔康.葛拉威尔在《与陌生人对话》中说,酒精让人“短视”,想不到未来。这就是为什么酒能助兴,减压放松,因为关于未来的忧虑都暂时消除了。所谓的酒后糊涂,都因为只想到及时行乐。但酒精不一定让人快乐,为什么“酒入愁肠愁更愁”呢?也是因为短视,假设你此刻面对困难,酒精会让你无法想到未来可能好转,于是只能困在忧郁的现状。
 
这一刻,这几个朋友只想开车回家睡大觉,他们的大脑浸在酒精里,只看到当下,关于刑罚那些遥远的事,并不会去想,也就没有阻吓作用。他们在喝第一杯前还有些警觉,但第一杯以后肯定就松懈了。刑罚是在悲剧发生以后才发生的,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在悲剧发生以前对酒醉前的清醒脑袋说话。。
 
1988年起,民间组织联合媒体、娱乐圈以及政府,一同推动“指定司机“运动,概念很简单,一群朋友去喝酒,一个不喝的人负责交通。其标语街知巷闻:”朋友不会让朋友醉驾。”许多饮酒的场合给予配合,会问明顾客中谁是指定司机,并在他手上盖章,特别给他提供免费或折扣饮料。以纽约市为例,因醉驾造成的死亡意外,从1988年的946宗降到1994年的560宗。
 
此外,一些国家已有代驾服务。我们很奇怪,喝得再醉也不想把车子留在街上,宁愿醉驾犯险,代驾服务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估计本地最大的召车公司迟早会推出这项附加服务。
 
加重刑罚,我不反对,因为醉驾非常可恶。但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多管齐下,但该由谁来带头做呢?1980年在美国,坎德斯.莱纳的女儿卡莉被酒驾者撞死,她化悲愤为力量,成立非营利组织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MADD),致力防止醉驾,如今在每个州都有它的办公室,据该组织所报告,自成立以来已把美国醉驾事件减半。
 
我们这里呢?还要发生多少悲剧,才有人肯带头做些事?
 

2020.06.02刊于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