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的华人“肥佬”

01300542845232142276384239063

新政府夺权后,马来作家Faisal Tehrani发表了一篇广传的好文章《屋后的华人肥佬》,原文自是国文,后来请我翻译。一读之下,热泪盈眶。我问作者,为什么要翻译呢?他说,知道有很多华人不读国文,希望能有多些人读到马来人的心声。

不读国文,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这是我发表译文后的感想,这感想是从网民留言而得:“这记者很糟糕!”“翻译很烂!””读不懂在写什么XX!”他们认为这是一篇“肥佬”的文章,香港人说的fail之谐音。

那是好文章,译文也不错,当年星洲颁发给我的花踪奖应该不是随便派的。文章难懂吗?作者用了一些暗讽的文学手法,但并非故作高深,而是为了制造效果。只要对时事稍有关心,稍有联想力,一点都不难。故此,对这类读者就有两种判断:一是完全不知时事,却又不对,新政府夺权时支持的华裔选民都怨声载道。那么,便是联想力“肥佬”了,

联想力很重要,我甚至认为是智商的基石。所谓的联想力,是发现一件事物与另一件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如此遇到问题时就不易受困于当前表象,能寻根究底,再组合不同的资源解决问题。具备联想力,方可能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大家标榜的想象力,其实也是以联想力为基础,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无中生有,必是让已知的知识相互串联、冲击,从而激发新东西。


见微何能知著?一叶如何知秋?当然先要有常识,否则脑袋空空如也,根本没东西可串联,即是说联想力的最基本训练,是学习。学习固然有许多管道,比如上课,但大多数人平日公私两忙,因此最方便、最重要的办法,还是阅读。然而,多少人在踏出校门以后就放弃阅读了?

不读国文,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丧失阅读、解读能力,无论什么语文。我说的不是读新闻,那是平日的米饭,容易消化;不是说内容农场的杂文,那是零食,消化不了也就算了。这世界并非平铺直叙的,所有物体并非二次元、只有单一层面的,关系并非只是线性、单向的,文章也一样,读不懂稍有深度的文章的人,也看不透复杂的世界。会有如此局面,还是得回头看看教育怎么了。

我们的教育环境非常功利,毋庸置疑。成绩好,步步高升;成绩“肥佬”,遭人白眼。补习班林立,着重的都是应付考试的伎俩。课外阅读对于考取好成绩并无直接助益,在学生心里书本等于压力,更妄论发现其中乐趣。阅读习惯培养不起来,人文素质难免低落。那些读者是怎么留言的?语气傲慢,责怪媒体发布废文,以无礼谩骂抬高本身地位。为什么这样?因为他心底深处其实知道这不是废文,但无法面对自己解读不了,必须打压之方可维护自尊–这可是“恼羞成怒”,因为在这方面他们完全“肥佬”了。

台湾天下文化创办人高希均教授曾说,现代的文盲定义不应再以识字与否区分,而视乎一个人是否停止学习。这一代的“肥佬”已经“肥佬”了,无可逆转,能怎么拯救下一代呢?我们无法寄望已经“肥佬”的教育体制,不能期待教育改革,这太复杂、太缓慢、太遥远。当下立刻可做的,是没收的平板,然后给他一本书,就算是漫画也好,马上开始阅读训练,往后他们才能自发自觉地做到终生学习,不至成为现代文盲,彻底避免重复“肥佬”的命运。

 

2020.05刊于星洲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