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里路

读万里路

也许一切要从詹宏志的《读书与旅行》说起。

我忘了为什么当时我在台湾,只记得那些必然的疲惫感,心中满满的怨怼。我对旅途的在发表过好几篇相关文章后大概已是众所周知了。我可能是为了宣传新书,也可能是为了书展去公干,总之必是公事,我不会为私事用旅途来折磨自己。经历了不知几次的所谓旅行,从一个景点追往下一个景点,重复地等待旅伴拍照打卡,就算我偶然发现什么新奇事物,想深究时又被催促赶路。久而久之,我对旅行恨之入骨。所有的景点都能在谷歌地图找到,何必大老远飞去呢?

旅行與讀書

我在金石堂发现《旅行与读书》,作者是我佩服的人、企业家。读书我喜欢,旅行我不, 两者之间又何关系?詹宏志是怎样看待旅行的呢?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或许我真的错失了些什么,于是买下这本书。读书我还十分愿意,理由很简单:读书有趣、有益、有用。可我在出版行业久了,知道爱好旅行者众,喜欢阅读者相对少。MATTA Fair有1300个参展单位,大众海外书市除了大众以外的展商大概不过百;MATTA Fair的营业额是两亿,书市的我不知道,但在本地书业的字典中没有“亿”字。我甚至听说有人批评爱书人:“读书干嘛?浪费时间!”他们说我厌恶旅行是怪胎,我却认为他们才是错失美好。那么,为什么昂贵、麻烦的旅行人人追求,随手可得的书本反遭人嫌弃?


最近去听某作家学者演讲,谈到教育。他说,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自宋朝便已可见,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中写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勤读书,黄金、大屋、美女排队等着你。古时人民最了不起的出路就是当官了,而唯有读书能通往仕途,但现今社会理应进步多了,人民不愁出路,教育更应重视丰富心灵、培养人文素养,可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还停留在宋朝。对许多人来说读书只为达到求职的目的,乃是苦差,离开校园就不必理会了。

思考致富:暢銷全球六千萬冊,「億萬富翁締造者」拿破崙‧希爾的13條成功白金法則(隨書贈「思考致富實踐手冊」)

然而我却不否定读书的功利意义。孙子说”兵以利动“,行军耗费巨大资源,若无利益断不能贸然出战。把事情从打仗缩小到个人,每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带来利益,等于耗费最宝贵的时间资源,亦属不智。我其实也很”功利”地在读书,这是建立能力最快的捷径。比如我要学习销售,有的人花千元学费去上课,我啃掉两本书达到的效果也差不多。我的事业是读回来的,年轻时对我影响很深的一本书叫《思考致富》,作者拿破仑希尔把成功之道很有条理的整理为行事准则,我单纯地奉行,后来扭转了当时走下坡的生意。好书的优点,在于能把资讯整理成架构,容易让读者消化吸收,变成营养,提供付诸行动的能量。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也未必一定是为了工作,还有娱乐。米治艾尔邦的小说如《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等等,给读者像电影般感动的画面。诸事不顺时,像加措仁波切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能给予一些心灵慰藉,还有智慧。高人没法在你身边指点迷津,但你能带着他的书。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人会拒绝阅读?是因为学校教育种下恶因,让他们对阅读抱持负面观念,而不愿走入书中美好的世界吗?

啊我何尝不是因为一些负面经验,而对旅行保有不必要的厌恶呢?

读詹宏志的旅行,是我向往的方式。他旅行的诱因常常是因为书中读到吸引的地方,他就带着书去到当地求证,看看亲身体验到的和作者的叙述是否相符。詹宏志博学,所见所闻常能看透表面,挖掘出更深层的文化底蕴。比如寿司,对我这种人来说就是饭团,但詹宏志熟知日本文化,比方说他知道为什么寿司师傅要坐得那么靠近,就为了第一时间把最新鲜的寿司摆到顾客面前。如果我能知道这样的心意,寿司就不只是饭团了,吃起来感受更不同。詹宏志在旅途中对人对事观察入微,一一记录,读他的文字比看高清电视更仔细。我若能赴一场这样的旅行,大概也像读书了。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增訂版)

我回想过去的旅行,那些逼不得已的,其实只要换一换心态,都是可学习的、有营养的,如同读一本好书,只不过眼前的不是文字,而是实景,还有活生生的人。只要用心去“读”,说不定比文字来得更丰富有趣。因为亲身经历,有的冲击可能比静态的文字来得强大,像那次滑雪,百般不愿意的去了,倒是从无数次的跌倒中,看清楚不认输的自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后人误传,必是不读书的旅人乱讲。原文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此而已。

2019.01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

喜欢这篇文章吗?
请我喝杯咖啡,买一本《杂乱有章》
(版税其实不够买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