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基金有希望
看到民间有人发起捐钱救国,我本嗤之以鼻。为什么呢?一来我以为成效不大,大家都在控诉生活艰难了,谁还有余力捐款?筹集到的钱大概还不足政府半日开销;二来我觉得这么做不妥,我不是已经在缴交所得税了吗?没有义务再捐献。我后来发现我这个想法很片面。
政府反应很快,干脆把民间“义举”变成官方的“希望基金”,还在两日内筹获逾千万,叫我大跌眼镜。原来有那么多人的”救国热”尚无法消退,509之后面对某种无所适从的空虚,这下又有人创造机会再集体救国一次,上次看席位数字,这次看捐款数字,再来集体亢奋一番。后来不只是民众捐款,连商家也加入此行列,买他们的商品,若干百分比捐助希望基金,现在你连喝一瓶矿泉水都在救国,壮哉。商家宣传”抽水”的用意是很明显的,但无所谓,就让大家一起把爱国指数推升到新高。
这现象在前国阵政府底下不会发生,因为大家对捐款怎么用抱有怀疑,以前”捐款”是个肮脏的字眼,搞不好又落入哪一位高官的私人户口。我从原本的不认同变成认同,是因为后来再想想:希望基金并没有强迫谁捐款啊!这其实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爱国。在国家面对重重挑战的时刻,人民的心理素质很重要。美国在上世纪面对经济大萧条时,二战给美国人民一个公敌,在全民奋斗的过程中让经济复苏。我们这样的爱国热若能持续燃烧,也可以是全民的动力。
所以我一开始的想法有偏差,希望基金捐款多少本不是重点,”希望”才是。既能给国民一个抒发情怀的管道,又增加一些国家收入,何乐不为?但这股热情能持续多久,就要看政府表现了。现在是人民和新政府的热恋期,刚刚开始拍拖什么都OK,到后来如果你发现对方吃饭不付钱、上厕所不抽水,所有承诺说过就算,那么热情非冷却不可。
不捐助希望基金,也不代表不爱国。捐钱大多时候是一次性的行为,国家的运作不可能依赖这个项目。长远来看,只要人民各司其职,提升自我,把工作做到更好,增加自己的收入,然后老老实实缴税,也是爱国的表现。
2018.6.5刊于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