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话

A portrait of a young man made during a fun session of portrait practice in very odd lighting.

我有一个老朋友,一打开话匣子便口若悬河,流水不断,完全没让人插话的缝隙。你硬要插一句,说不到两个字就会被水冲走。这回约谈,他提到一些上的牢骚,我正好有解决的门道,便开口建议:“其实我也……”他马上就打断,继续说话。为了帮朋友,我耐性地等候下一个空间:“不如你……”谁知还是被打断,再试两次以后我也就放弃了,专注点头就好。

他离开以后我寻思,他只需能安静三十秒,纠缠他的问题就有解决方案了,结果他还是带着疑问离去,心里头可能还在暗想这老朋友毕竟也帮不上忙。我忽然心悸了一下 — 我自己是个多话的人吗?有没有曾经因为这样而错失了什么机会?

说话,除非是发问,否则就纯粹是“输出”的状态;反之,聆听便是“输入”。一个人不可能在持续输出的同时还能接收输入,于是便会像我的那位朋友错失掉有用的资讯。我因为工作的缘故,说话、写作很多,输出很多,其实是很让人疲倦的,就像一直在运动,但却缺乏机会进食补充养分。我很害怕自己只是重复输出一样的内容,没有长进,所以在工作以外都很少话,脸书少说私事,能聆听就聆听,此外尽可能靠阅读丰富自己。


多话,还有其他缺点。说话传播意见,在网路时代能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是没有用的。但祸从口出,自古如此,话多难免就要开罪一些异见者。说话的态度和时机是关键,就算你学富五车、字字珠玑,说话完全符合事实,也可能得罪人。比方说在丧礼指着逝者说:“死了啊。他生前少运动,结果心脏病,这是对世人很好的警惕。”这不是欠揍是什么?

不必要的冲突会在暗地里切断人脉,这种状况尤其会在发生,而当事人不自知。你在脸书发表言论,异见者未必立刻明刀明枪口诛笔伐,只是在心里扣分。当下你感受不到冲击,可是当掉的是未来的合作机会。有的人是刻意制造冲突博取关注,这种经过算计的做法又另当别论,黄明志是一例。他以冲突换来的关注最终能转换成商业利益,而大多其他人恐怕只在逞一时之快,得到什么呢?有时候辩论可彰显真理吧,但大多时候还是失多于得。

如此看来,话多无益,尤其是没有经过算计的多话。但因为工作,我还是无可避免地需要说话,只好尽量小心确保内容品质对听者、读者有所裨益。恐怕也无可避免地会开罪一些人,是否能及时转换成聆听模式接受反馈,是化解冲突的关键。但是,别人要不要给我反馈,也取决于我原先说话的态度。总之,说话终究是件麻烦的事情,能免则免。日子纷扰,安静些很好。

2018.04刊于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