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有余,分贝人生

团圆有余,分贝人生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是很奇特的,一岛华人,英语挂帅,然而英语不纯不正,是新加坡人“引以为傲”的新版英语Singlish,夹杂厚重的南方腔调,还参杂福建用语。我认为语言的功能在于沟通,无所谓纯正就是好的,英语落到新加坡人手里就不再是英国人的东西。你知道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吗?但没几个人在用。观察民间语言习惯,似乎是次要,但官方媒体其实一直在鼓吹正确华语,主播都字正腔圆,从香港入口的粤语电影、连续剧也通通以华语配音,却始终提升不了中文,也压抑不了方言流行。你以为这样新加坡人的中文一定很烂,却又不是,年长一辈受中文教育,中文程度扎实,我读过新加坡前辈作家的文章,都很强。

在李光耀施政下中文教育出现断层,年轻一辈中文水平普通,但从中国来的新移民又为中文注入新生命力。我在某次新国文学活动约略翻过一位年轻人的诗集,连歌词、新诗都分不清,文笔非常稚嫩,却已经出书,更离奇的是长辈口头上都护着这位“后起之秀”,他们没理由分辨不出来这位后辈的文章其实不入流。我暗自推想,或许他的同辈比他更差,他没有比较的对象,以为这样便已出类拔萃,而新苗难得,长辈也不想扼杀新人的热情,于是诸多美言。

可能就是像那位后起之秀般的人,自以为很有创意的拆合出“团圆有余”这样的新年标语,挂在新加坡购物中心。整个购物中心的管理层,没有半个人有足够的信心敢质疑这四个字到底正确与否。标语挂了出来,贻笑大方,终究有人发现它有多无稽,新加坡不乏懂中文的人。你以为我在讪笑新加坡人的中文程度?我们可没资格笑别人,这是五十步笑百步,马来西亚的中文发展和新加坡有类似的断层,尽管成因不同。在马来西亚,一头是中文精英,另一头是华小毕业以后就再少接触中文者。大概两国境况有类似之处,这里才会有个电影人想出《分贝人生》这样的电影名字,然后整个剧组没人能推翻。

初见此名,我以为电影是以音乐为主题的,因为“分贝”是decibel,是音量的单位,给我一万个脑袋也联想不到“分贝”乃“贫”字拆开,故事原来是说贫穷。小学时老师说文解字,古时贝壳作钱币,分了出去就贫穷了。但一个字是一个字,两个字是两个字,制作人不能期待观众能从“分贝”联想到“贫”。我原以为可能只有我笨,后来在台湾看到电影海报,“分贝”排列已特别处理得比较像“贫”字的样子,我问台湾社的朋友知道这“分贝”原来是指“贫”吗?不知道,真看不出来。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对其评价不错,但没看过的人更多,听说在马来西亚票房不太行,我始终相信是那乱掰的片名害的。

2018.02刊于透视大马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