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只是一场误会
报导说东姑安南说教堂是散毁谤的地方,引发基督教领袖和信徒反弹。姑南使出马来西亚政治人物讲错话后的标准应对招数:他并没有说过,他的意思不是这个,是媒体曲解了。他说“教堂”,其实是指一般宗教场所,并不针对基督教。言下之意,如果他说“牧师“,就泛指佛教的“牧师”、兴都教的“牧师”吧?我读马来文媒体报导姑南的马来语致词,他是清楚点名基督教,也就是说:一、媒体没有曲解;二、他连“兜”也“兜”得非常牵强。
把责任推给别人是马来西亚从政的基本功,看过的例子无法尽数,“卸膊“功夫强过太极张三丰,讲错话脑子转不过来时第一反应就是“我本来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媒体并非全无责任,文字报导本来就经过记者处理,就算尽量忠于事件原貌,还是有“再诠释”时可能发生的误差。有时候媒体为博取读者注意,甚至会刻意凸显最具争议的部分,而淡化言论的境况,造成读者所认知的重点偏移。这时候被报导者就有理由要控诉媒体”断章取义“了。
我自己也经历太多类似情况,几乎每次记者专访我以后刊出来的文章,里头都有不尽实之处。记者总有些地方会误会我的意思,这是很难怪的,因为毕竟记者和我的生活经验大不相同,对方在尽量尝试理解我要表达的内容。比较难接受的是,记者把他自己的意见,只因为在交谈过程中我礼貌的点了点头,就强行塞入我的嘴巴当作我说过,这样刊登出来。所幸毕竟不是什么重大事情,也不会有什么社会回响,我没有必要追究,风过了无痕。目前我最喜欢的个人专访是中国报方俊心写的,不只忠于原话,文笔还十分出色。
就算是我自己写的文章,读者亦多有误读,很难怪政治人物充分利用这“再诠释”的误差作方便的代罪羔羊。但这年头这一招越来越难使,因为几乎随时都有录音录影,证据确凿,读者无须仅仅依赖记者诠释,而能直接看原始资讯。于是,政客如何无知、粗心、不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宗教,以及如何的没有担当,无所遁形。
2018.02.06刊于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