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事和几条链
我很想改善目前的生活,包括改进工作状态,还有改变一些个人坏习惯。大概持续整年了吧,我都处于“反应模式” — 编辑催稿,我赶稿;有人邀约演讲,我违心答应,因为之后就得烦准备演讲内容;有人想找我合作,我答应探讨,又要研究一阵子。每一件事都看起来紧要,每一件事都看起来很有意义,结果天天看起来很忙,其实不见得有任何进度,我都在原地打转成就别人的事,而不是我自己的事。怎么办呢?
除了要学会拒绝别人,我还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种做法,但记不起是谁写的:“要优先做会有后续影响的事。”
作者说,这类事情哪怕微小得像把常用手机app图标移到显目的位子,这个小动作做了之后,开启app长久方便,节省的时间是累积的。大一点的事比方说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做好了团员才能行动,这样的工作项也必须优先完成。我有做“土豆清单”(to-do list)的习惯,本来依据GTD原则分类排列,不计较轻重缓急,因为作者大卫艾伦认为需要完成的事情就迟早得完成,无须费神分轻重。到后来我被工作项掩埋时,觉得他这个原则有点问题。
反应式地处理“小事”是很吸引的,甚至会上瘾,因为这些小事看似紧急,而且通常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花的力气不会太多,便能在清单上剔除一个项目,有短暂的成就感。可是长此以往大事反被拖延,以后一定会衍生更多紧急的小事,恶性循环。
现在我每天都先从清单里挑出三件事,我把它叫做“种树的事”,都是做好了会有良好后续影响的工作项。一天里头就算讯息排山倒海进来、电话响到爆机、有人敲门敲到门裂,我都不管,总之我要优先做好这三件种树的事,以后大树长高,像野草般的杂事就会渐渐少了。(作者原说做好一件就很不错了,我比较贪心,想追后之前被吃掉的时间。)
至于要改掉坏习惯,我要介绍谐星杰瑞·赛因菲尔德的办法。首先决定要养成什么好习惯,然后准备月历表放在显眼处,每天记录成功与否。比方说要早睡早起吧,这天做到了,就在日期上画个勾。如果你天天成功,就会看到月历上的习惯链越来越长,我们的脑子会有种不想破坏图像的执着,打从心底不想看习惯链中断,据知有研究说一般上66日后好习惯便可养成。也不一定要用纸本月历,这类手机app有好几种,更为方便,目前不知几百万人在用,从人数和用户反馈来看,效果是有的,我现在已经有几条好习惯链了。
会做出这些改变,是因为我想讨回生活的主动权。更年轻时定下的目标,快更年期了还未达成。时间无多,不容蹉跎了。
2018.02刊于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