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厌恶通电话

为什么我厌恶通电话

这是《 为什么我厌恶……》系列里11篇中的第3篇

在智能普及以前,简讯便开始流行了,还记得当时一则简讯要一毛钱,我有点抗拒使用。朋友美凤告诉我,亲戚的孩子一个月下来传过千则,我叹问:“孩子哑的吗?”

尽管我在科技行业,但还是后知后觉,没有意识到通讯方式开始转变。到今天,我自己也变成了依赖简讯、厌恶讲电话的人。朋友说我常常没接电话,倒不是故意不接,而是电话大多时候静音,我根本连有人找我也不想知道。简讯大多时候也在静音状态,因为讯息太多哔哔太频,一直打断思路。我以为对哔哔过敏是病态,后来看到魔术师刘谦的访谈,他也和我一样怕手机响,原来我并不是唯一的怪胎。


我甚至写了个程式把不认识的电话通通挡掉,再自动发简讯问对方的身份和意图,如果对方不回,大概就是不值得我关注的事,十之八九就是电话员。非得接电话时,我通常会先深呼吸,然后摆出笑脸调整情绪,以免语气中透露我的不耐烦。至于为什么厌恶,我本没有仔细思考,后来读了一篇文章,作者和我同样厌恶电话,他详细的解释原因,原来就是我的感觉。

首先,通电话没效率。要成功通电,双方要“同步”,意即我打电话给你时你也要刚好能接到,才可能对话。简讯则是“异步”的,我想发就发,你有空才看,不需要放下手边的事情迁就通话。一通电话打来,就好像无端有人拍我肩膀,不管我在吃饭还是谈话,就得去回应,感觉对我好不礼貌。”同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双方必须立刻反应,没有思考空间。比方说来电邀我演讲,我其实也无法立刻答复,因为得先查行事历,还要考虑接受与否。倒不如传简讯给我,我可以做好功课才完整地回复。

电话接了,难免要寒暄两句,这是社交礼仪,礼仪还是必要的,但往往无关要旨,真正要沟通的内容可能非常简单,比如只是告知会议时间地点,本来一则简讯就能明快地解决。现代人事情多,脑子乱,易忘,通话不像简讯能存有记录,当然也无法搜寻。所以除了厌恶电话,我也厌恶语音讯息,无法搜寻之余,本来一眼可看完的东西,我得多按个钮听对方唠唠叨叨,一样没有效率。

通电话无疑还是很有用,若有要事深谈,电话又变得十分有效率,一来一往打字传讯太慢太麻烦。此外,我要逼对方快速做决定,会选择打电话,他就不能躲在文字后面拖延,这就是为什么用电话做销售比简讯有效果。要和朋友聊近况,当然选择用电话,声音的亲切感无法取代。简讯也有缺点,缺乏语气的文字容易引起误会,适用于传达资讯,但不是良好的讨论管道。

大多人什么电话都接、什么讯息都赶紧看,老怕自己错过了什么要事,其实本就是不断的错过,你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这样的欲望会蚕食你有限的时间,终究一无所获。

2017.10.16刊于中国报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文章,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

喜欢这篇文章吗?
请我喝杯咖啡,买一本《杂乱有章》
(版税其实不够买咖啡)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