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中飘
我很欣赏一组初中生表演的《答案在风中飘》在全国诗歌朗诵比赛中没有胜出,输掉的理由据揣测是语音语调失分,再度挑起我对这类比赛的矛盾态度。我不曾在全国赛现场,而是在州赛当评委时看过演出。首先引发我兴趣的是选诗十分少见和勇敢,那原是鲍勃.迪伦的歌词。歌词算诗吗?不少好歌词运用写诗的手法,它就是诗,这篇作品比许多佚名的参赛诗作都强。但我看着这台上几个小瓜,还是觉得选诗不当,年幼的他们怎能明白和驾驭这首有深度的诗呢?
但朗诵一开始便让我刮目相看,表演者台风稳健,情感到位。后来到中段时声量升高,汹涌澎湃,我又心想,这下完了,小孩的力量到此已是极限了吧?后半段还能怎样表现?万想不到他们还能把情绪继续往上推升,变成海啸!从评委的角度看,这是设计出色的表演,有突破的野心,指导老师功不可没。后来知道是何书卫,难怪。从观众的角度看,这是让人感动的演出。
也许全国赛上有更强的队伍,我不知道,但如果是因为呐喊而被评语音失准,就让我觉得很不平衡。诗歌朗诵是艺术表演,要表达的是情感和作品中的讯息,表演者都充分做到了。激动时呜咽或呐喊,语音语调有瑕疵是很自然的事,我甚至认为是这些不完美让情感更真实、更具感染力。可是,把这让人动容的表演放到刻板的评分表上一算,居然变成不合格。而尤其矛盾的是,我无法否定这评分表存在的必要。
既是比赛,自要有规则,要有评分标准。比如赛跑,冲线者胜,不能因为某选手跑得特别拼命就给他加分。但艺术表演不同于体育,也不同于科学考试,主观性很重,要把作品拆细成可评分的项目,本来就困难。于是,主办方把可变因素减到最低,诸多限制,不许用方言、不许吟唱、不许用道具、不许用服装,尽可能让参赛者处在相同的起跑点。这些限制有两种影响,一是扼杀创意,因为太多技巧不得使用;二,却是激发创意,逼参赛者思考如何在重重规章中突围,像《答案在风中飘》是一例。传统上评委阵容中会有诗人,衡量选材和技巧方面的创意,然而比重是五成罢了,另一半是语音语调。主办方要鼓励正确使用语言,亦无可厚非,但我们要怎么告诉孩子,你表演得太好,所以你输了?
尽管难说,还是要说,重要的比赛通常都会做评审记录,详细公开说明作品的优劣。虽说评委做最终决定,但至少让参赛者知道过程。比赛颁奖前都会邀主评上台总结,但短短几分钟难以尽述,也缺乏文字记录,以至类似的毛病一再重复。
动地吟表演最年轻的诗人是梁馨元,曾参加校园诗歌朗诵比赛,导演邓壹龄居然要求她把过去学的都忘掉,样板式的表演不属于艺术的舞台。来看过动地吟的学生一定会纳闷,为什么这些诗人可以这样?我们在校园比赛却不行?这表示校园比赛和校外舞台多少脱轨了,试问有多少学生毕业后还会继续参与朗诵表演呢?反观英语诗歌朗诵圈,年轻人持续主动创作表演,每月数场,十分蓬勃,而我们每年办那么多比赛,却没能让热情延续。
难道取消比赛吗?那也不成。比赛还是有鼓励作用,该做的是修订多年未变的章程,包容更多创意。但要现在要改变,如同要推倒一座山,主办方谁有这样的魄力、胆识和担当呢?
答案,在风中飘。
2017.10刊于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