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看这次动地吟?

该怎么看这次动地吟?

这阵子想很多
比如不值得活的……
— 《困住》曾翎龙

凌晨三点,不能成眠。是为了动地吟票房担忧吗?还是因为刚才看了彩排时的脱线表演?抑或让曾翎龙黑暗的演出震慑了?过去我曾以为动地吟大概已把诗歌表演玩到极致,而这些年来看过不少校园诗歌,那些花俏的技巧或多或少都受动地吟诗人影响,我仿佛看着一面镜子,底下,似有种说不出的空虚。最近参与英语诗歌朗诵,诗人用纯粹的声音承载诗歌的情感,又提醒了我动地吟轻装上阵的原点。

在动地吟2017成型前,我们讨论能有什么突破,思考方向依旧是朗诵还能“加”上什么其他表演元素:魔术吗?沙画吗?武术吗?这些结合无疑是好玩的,为朗诵增添娱乐效果,我一直觉得能吸引观众很好,尽管心底老觉得缺失了些什么。这个缺,要一直到动地吟2017成型我才看清楚 — 某次排练,我从后台的角度看着曾翎龙、黄龙坤,尽管表演还在粗糙的初期,当音乐缓缓渗入、灯光幽幽铺上,诗人尚未发声便生磁场,仅是角色的姿态已有故事,我的眼睛不禁湿了。我遂明白了导演说的诗意。

不是说过去的演出没有诗意。黄锦树、辛金顺曾批评动地吟“诗歌上台,诗意下台”,但说的是文字上的事,而且他们并没有真正来看过表演,为此傅老已撰文驳斥。文字的诗意,是有的;诗人在台上朗诵自己的作品,场景的诗意也是有的。但那些附加的戏剧性表演元素增加了娱乐性,却未必提升诗意,即是那“美”的感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剧场内灯一亮,诗人一声未作,便已触动我心。是剧场的再创作,升华了诗意。


表现方式大变,我担心观众看不懂,建议提早发放表演的诗文,导演却拒绝。她说,这会让观众有所预设,破坏了现场的感受。这表演不是让人“懂”的,而是让人“感受”的。咦!这不是我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说法吗?诗歌不是数学方程式,不是要来“懂”的,是要来“感受”的。动地吟这次创作的,是真正把纸面的诗变成立体、活动的诗。每位观众“读”了这场表演,将各有所获。我不该担心观众看不懂,只要尽心尽力地付出,就能让大家接收到一些什么。

这个发现,一直在我脑际盘旋。纵然还是有些许担忧观众的接受度,但动地吟快步入第30年,总该要给予大家一些新东西,和观众一起成长。又让我难过的是,就算这次动地吟真的成功,它似乎很难复制,耗资太巨大了。过去傅老常笑说动地吟劳民伤财,这次尤甚。

是这样的惆怅让我失眠吧?后来还是让自己睡去,过两天便公演,状态必须保持良好,全力以赴做好这唯一的一次,

Ini kalilah。


8月26日星期六晚场已经爆满,其他场次按此购票: (链接已删)

该怎么看这次动地吟?
2017年动地吟:Gari, Lari, Tari海报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