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笔如刀

有笔如刀

魔术师安森莱在舞台上展示他的断头台,他把黄瓜穿过洞口,刀下,咻地一声,两段。

他说需要一位自愿者协助,边说边下台找人,因为明知没人敢举手。安森莱很快就相中一看来乖巧年轻男子,这男子的母亲捉着他,显然不愿儿子“犯险”。安森莱不容表演节奏拖延,一意拉男子上断头台。之后,便是一场精彩幽默的表演,全场大笑声不断。最后,男子当然安然无恙。

表演结束后我居然在场外遇见那母亲训斥儿子:“叫你不要去,你还去!”

我没等两人争执完便去找老师安森莱:“我看到那年轻人在挨骂呢!你明明看到他母亲老大不愿意,干嘛不选其他人就好?”


“我只在乎那几百位观众是否看得高兴。”安森莱轻描淡写地回答。

我写了一篇和赛车相关的车评,竟掀风波,让我联想起那次安森莱的表演。任何演出,很难讨好所有人,表演者当下必须当机立断,怎样才是娱乐大部分人的做法。写文章何尝不是文字的表演?总有人认同,有人吐口水。我尝试用诙谐、诚实的笔调写车评,一开始就知道迟早惹麻烦。

惹风波的主因是我老实用了个“慢”字,原厂斥巨资改装赛车、办比赛,居然有人敢唱反调。大企业发飙我原是不理会的,文章的目标是服务大部分读者,但祸延底下的朋友,因为是朋友找我去开车的,这样就万不好意思。后来还有人来“纠正”我的观点 — 其实他们都没错,只是叙事角度不同罢了。乌龟是慢,但你让乌龟和蜗牛比赛,乌龟又好像比较快了。

撤掉文章是我的决定。以我作为文字表演者的经验,文章所娱乐的人远比得罪的人多,但始终朋友重要。这事件让我反省人究竟如何拿捏尺度。在的任何平台写产品评述,都难免受原厂钳制,因为他们同时也是广告商。如果文章发在自家部落,厂商当然无可奈何,但若发在媒体,媒体还是得看厂商脸色。有的作者妥协的办法是“修饰”负面讯息,不要说“慢”,说“够快”;不能只说“太贵”,还要加一句“物有所值”。但这些修饰句太多,文章难免变得淡然无味,作者毫无个性,像个受聘的文棍罢了,如此又浪费读者的时间。

我看,怎么拿捏尺度都必会得罪几个人,不如老老实实说真心的意见,这样至少无愧。有笔如刀,该送上断头台的东西,还是要送它一程的。

2017.04刊于中国报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