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该有的科技基因
出版社一直都在慌的一件事,就是电子书会如何侵蚀传统出版业。在《重版出来》中出版社完全积极面对新科技,这也是我秉持的态度,不明白有什么好慌的。既然读者要用不同的载体阅读内容,顺应就是了,出版社卖的是内容,不是“书”而已,既然内容已经生产出来,多一个电书的形态,等于多一个销售的可能,何乐不为?况且,电书省却了印刷和运输成本,本来不可能出版的作品也变成可能,像总编辑和田拜访过气漫画家牛露田獏,要求把绝版作品制作成电子书,便是一例。因为成本低,风险也低,出版社便可以探讨更多机会。
无论如何,电子书在我国还未成气候,就算在巫文市场的营业额也十分微薄。对此我不会庆幸说纸书打倒电书,反倒希望电书市场快点成型,出版社就有新的领域可以大展拳脚。真正该害怕电子书的是印刷商和书店,不是出版社。出版社应该重新自我定位,把科技纳入企业基因,善用之以达销售的目的。
十年前吧,大概还看过书内夹着一张读者意见卡,编辑壬生小时候填了,但没钱寄出。后来他看着找回来的意见卡,提醒了他读者反馈的重要,如果他及早反应,帅哥漫画家成田就不会被逼停载。这个收集意见的过程,在现今的网路时代已无限加速,读者是喜是恶都马上不留余地的在社交媒体表露。出版社和作者面对的问题不再是读者反馈不足或太慢,而是太快太多太纷杂,要有足够的智慧过滤掉无理的谩骂。新手漫画家大冢就掉入这样的陷阱,太在意读者的意见反而什么都创作不出来,好在老经验的编辑五百旗头耐性地辅导,说不能尽受网路批评左右心情。
网路之用当然不止于收讯,在广宣造势方面更是功德无量。小出版社能投资在传统媒体的广告预算近乎零,网媒是必然的选择。网路把口耳相传这件事变成即时发生,但读者每日面对的讯息太多,要如何“煽动”他们分享书讯,又是出版社要重新修炼的技能了。一般来说,出版社希望建立自己在网路媒体上的影响力,但普罗大众其实不关心出版社是谁,作者才是最重要的。你看剧中的每个编辑,不都围着漫画家团团转吗?作者才是明星啊!
有人出版社总编辑曾翎龙说,这是个作者行销的年代,以大将出版社最近推出李欣怡《欣想事成2》和《欣想事成1.5》的狂销经验来看,印证了的确如此。李欣怡长期在电台和社媒累积了数以万计的忠实粉丝,出版前后在网上的造势文字、影音讯息铺陈得宜,我得带些惭愧的说,书籍畅销功劳不尽是出版社的。再看剧中新人中田伯,出版单行本前网上造势,出版社一直密切关注读者反馈和试读点击率,以此为依据推测销量,这才是一家具备科技基因的出版社。
往后,出版社该做的事,是用累积的经验服务作者,就像Vibes的编辑团队一样,协助建立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那么,我们才有可能一再欢呼“重版出来”吧!
2016.07刊于星洲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