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华侨”
来稿作者自称“马来西亚华侨”,整个编辑团反胃了,没人想读他的大作半个字。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猜想他以为我们是台湾公司。
但我对台湾人自我介绍,很自然就会说是马来西亚人,小学时老师便教了,我们是马来西亚国民,不是华裔侨民。侨民,便是寄居的意思。前阵子“寄居论”闹得风风火火,这位作者以为我们是台湾人也好,马来西亚人也罢,自称华侨等於出卖了尊严。别人再叫我们寄居者,他可以乖乖点头。
不过,也许他也出卖了某些人深埋的心态,在这施政不公的地方,始终缺乏完全的归属感。面对外国人,先自矮半截。台湾朋友称我华侨,我立刻纠正他,他半开玩笑的说:“不好意思,我们中文没那么好,没有深究这侨字的意思,只是不懂得怎么称呼你们,就一概叫华侨了。”
他的“华侨”只意指在大中华圈以外的华人,没考虑什么国民地位。中国、台湾都有侨务委员会,总之你在外国又是华人,就算华侨。说者无心,听者何以有意?因为我们不安。因为不安,比谁都扞卫传统、坚持华教,有时近乎盲目,这种心态在中港台是看不见的。
不安的不只是华人,要喊“马来人不会在地球上消失”的口号,原由只有一个,便是害怕消失。他们也受外来文化侵蚀,在马来西亚他们人口是多数,但在世界版图上插下的旗子却还很矮。你不会听到中国人、印度人喊什么消失不消失的口号,连曾倍受迫害的犹太人也不会。
我们的潜台词是“华人文化不会在马来西亚消失”,这种身份地位的忧虑是很累人的。台湾人也烦台湾的国家地位,强大的中国就在旁边。虽和我们烦的不尽相同,但必然同样扰人,总有两组人在家里吵架,徒耗心力。
韩国、日本、德国、法国都不烦这些,都往前冲得多远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金字塔有五层,基本需求包括生理、安全、社交,然后是自尊、自我实现。那是说个人的,如果我硬套在民族上来说,我们还在自尊层次挣扎,离自我实现还远着。马来人也一样。
我比较向往美国的模式,撇开民间必然存在的种族歧视不谈,至少宪法明文规定人人平等。黑人是African American,华人是“亚裔美国人”,都是美国人,各展所长建设国家。这里呢,还在为一部电影谁踢进一粒二十年前的足球扰扰攘攘。吵架让人目光短浅,就在小问题上转来转去,课题以外更大的风景,都看不到、去不到了。
说回那位“马来西亚华侨”作者,后来职责所在还是有看他的文章,因为其他原因不合用,退稿了。
2016.03.21 刊于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