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一“死”了之
“一路走好!”
最近前辈诗人何乃健逝世,大家都这么说。这么说,是抒发送别的心情。这些话,当然都是活人说的,活人会悲痛,悲痛中不会深究逝者是何宗教信仰。路,是黄泉路,黄泉是华族民间传说人死后去的地方,相信在极深的地底,故说“九泉之下”。这不是基督的天堂地狱,也不是佛教的极乐世界,所以这一路走好,逝者要走去哪里,有待斟酌。
我们说“安息”,那有宗教背景,是英语Rest in Peace演变而来,祈求逝者能“安息主怀”,永得安宁,是天主教用语,大家说着说着习惯了,任谁死了都“安息”。这也是活人一厢情愿,我们怎么知道赵明福安息与否?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蒙主恩召”是另一个说法,上帝召唤,只好去天堂,不想去也得去。
有人离世,我们总要找点话来说说,说说还不够,要登报纸、刊讣闻,文字还十分讲究。比如“驾返瑶池”,这瑶池是西王母(瑶池金母)居住的昆仑山上,乃道教传说。如果死者是佛教徒,这么说就不妥当,他去到瑶池可能遭拒入境。死者是男人也有问题,只有女人死了能说“驾返瑶池”。我不明白为什么瑶池不收男人,男人死了只能“驾鹤西归”,鹤是祥瑞的动物,骑鸟飞去哪里随便,总之不要来瑶池。
佛教徒逝世该说“往生极乐”、“往生净土”,祈望他能到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去,为此还念往生咒、烧往生钱。不说死亡而曰往生,也很有意思,佛教相信精神不随肉体消灭,善终者可得永生,但前提是此人积德,恶人不得往生,只能永堕地狱,不过倒没看过这样的挽词。
和宗教无关的有“福寿全归”,用在高龄而逝的男人,意即圆满而终。对德高望重者,能说诸如“万古流芳”、“高山仰止”等,表达敬意。还有表达怀念的,像“音容宛在”、“痛失良友”等。年轻人不幸过世,偶尔会读到“天妒英才”类的挽词,这就有问题了。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妒忌这位“英才”,是否暗示上天安排夺其性命?他死后更糟糕,因为天嫉妒他,大概就不容他了,不能上天就只有入地了吧,往后还会有好日子吗?
我们都很怕说这“死”字,找来了很多替代词。”往生”刚说过,常用的还有“离世”、“过世”、“逝世”等,诗意点的有“归天”、“归西”、“长眠”、“仙逝”、“仙游”等。俚俗的说法有粤语的“卖咸鸭蛋”,由来众说纷纭,一说广州古时清明以咸蛋拜祭祖先;二说古时棺木里撒石灰吸湿气,和腌制鸭蛋方法相似。帝王死了叫“驾崩”,僧人死了叫“圆寂”。有时皱着眉头说“他走了”、“他不在了”,对方也能会意。我们发明数十个词来讲同一件事:死。
对活人我们骂“死王八”、“死笨蛋”,对恶人更毒辣,怎么死能诅咒,比如“不得好死”、“死无葬身之地”;甚至身边的人也不放过,像粤语“冚家鏟”就是咒对方全家死光;连死后的事我们也能诅咒,像“死入十八层地狱”。到面对真正的死亡,我们却不敢说个“死”字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还真不懂得如何面对死亡,处理那无助的情绪。就算死的是天下第一贱人,我们不得不联想,哪一天自己还是得跟着死去。我们只能安慰死者的亲友说“节哀顺变”,意即节制哀伤,顺应变化。只能窃自妄想死后有一条路通往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妄想逝者会听到我们最后的道别,就那一句:
“一路走好!”
2014.09.30刊于星洲日报中文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