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灵地图》

Clint mckoy dwj051wropy unsplash

有的事情一定要经过许多年以后,碰过许多钉子以后,跌倒无数次以后,痛过以后,哭过以后,才会明白。在这之前,释迦牟尼、耶稣亲自跟你说,你也听不进去。有的书也一样,时候未到,你就是读不进去。《心灵地图》就是这么一本书。

在我大约20岁左右吧,爸爸推荐我读《心灵地图》,我连第一章也读不下去,便束之高阁。作者M Scott Peck是学家,写的是爱与成长,当时我阅历尚浅,于我如对牛弹琴。而吸收不了的岂止这本书,爸爸当年的话我也听不进去,自以为聪明,我行我素,多年以后回顾才发现爸爸说的都对,如果早点听信了,能少走多少冤枉路呀!

最近辅助几个年青有为的同事和朋友,隐约看见自己当年的影子,同样自负、固执。我可以预见他们将碰上挫折,但那是好事,人真的要让针扎过(而且必须流血),才深切明白什么是痛,才知道不要硬往针床上跳。我也推荐他们读书,诸如《与成功有约》《思考致富》《还在学》等等,当然也包括《心灵地图》,但我知道他们十之八九将束之高阁。

多年以后偶然从书柜取出《心灵地图》,却是欲罢不能。作者的引言说,生命是艰难的,但如果我们接受了生命艰难这道理,就再也不艰难了,因为艰难与否再不重要了。作者谈真爱,并非感觉而已,而是真正愿意为对方的心灵成长而付出。书中的和个案,和我个人的经历相互印证,像在漫长的隧道凿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窗外的光影中偶然有爸爸的影子,隧道里开始有他的回音:“我早就说过……” 我哑然失笑。

就算同一本书,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重读,也有新的领会。说不定待哪天有空,我会再重读《心灵地图》,作者说的“恩典”(grace),当时也许不以为意,但这些年来莽莽撞撞却安然无恙,岂是凡夫若我所能解释的。

也希望我的同事朋友,多年以后会再发现他们书架上的书,会随手取下,然后一扇扇的窗户为他们豁然打开。

从通报、生活报 到中国报

作者:周宝振

2004年,马来西亚一代报王周宝振的长子周若鹏,向父亲询问有关创业守业之种种。周宝振认为:“与其用说的,倒不如用写的比较完整。”

于是,他兴致勃勃的从他自己的童年写起,每两三日就发一封电邮给两个儿子。写着写着,《通报》的事迹写完了,他意犹未尽又写《生活报》、《中国报》和生活出版社的故事。

这些文字记载了父子平日言谈间少提的事与情——关于工作,关于生活,关于亲人。此书的出版,为马来西亚报业历史补充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