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本土诗歌朗诵趋于微型戏剧表演?

有匿名者问:
不知道若鹏你如何看待本土诗歌朗诵趋于微型戏剧表演形式的走向?诗歌朗诵,既说“朗诵”,不是应该以纯粹的口语艺术为主吗?不认为过分的肢体语言喧宾夺主,还是认为这些技巧有助于再现诗歌情景,凸显情感表现?历年来曾任全国诗歌朗诵比赛的动地吟诗人们,似乎都偏好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呢。
佚名留言 on 我们不要比赛,好不好?
久未回覆,因为觉得回答此问题意义深远,必须细想、详述。首先我要说明,我不是诗歌朗诵方面的专家。我参加了多场动地吟,但其实表演者当中除了游川没几个堪称朗诵专才。我因为学魔术,比别人多一点点的表演经验,但也只是皮毛,从来不是专业的。因此,我的答案只是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你说“朗诵”以口语艺术“为主”,当然没错。“过分”的肢体语言当然喧宾夺主,也没错。就好象歌唱有配乐,配乐声量大过歌声,那是喧宾夺主。可是艺术没有常规,印象中也听过某些电子还是摇滚类的歌曲,音乐几乎盖过歌声,如果表演者有意制造这样的效果,也无不可。关键是表演者要知道自己表达什么。
我认为朗诵未必限制于“纯粹”的口语艺术。我听过Ron Perlman朗诵诗歌的光碟,那磁性的声音和深情的朗诵,让人感动陶醉,在没有视觉元素的情况下,这算是很纯粹的朗诵表演了,朗诵者能有如此境界最理想。可是,在表演现场的舞台上,必然有如服装、表情、肢体语言等的视觉元素,这些都会影响观众对演出的观感,是整体朗诵表演的一部分。既然存在,何不善加修饰,加强效果?人和人的沟通从来就不限于声音,硬生生的把声音和其他元素切割,反而不自然。重点始终在于表演者对诗歌感情的掌握,使用任何技巧都只是为了传达这样的感动。
设计恰当的“戏剧性”演出能加强效果,这我赞同,过去游川的朗诵表演当中常常有意料之外的转折,让观众印象深刻。但是“微型戏剧表演”又是另一回事,相信你是指一般小学组、初中组比赛中的群诵,组员之间的互动比较接近“诗歌表演”,偏离了“纯粹的朗诵”,就这点我同意你的看法。可是,在他们那个年龄,我们可以要求纯粹的朗诵吗?可以祈望没有历练的小同学们确切的掌握诗歌的情感,并且纯粹以声音表达吗?这有难度。
我不能代表其他评审说话,就我观察,大家并没有偏好过于哗众取宠的戏剧性手法,反而欣赏平实真挚的表演,关键在于情感的表达到位与否。偶尔戏剧性的表演胜出,那是因为画龙点睛,又或者其他表演并不到位。我绝不会因为朗诵者翻两个筋斗,就觉得他朗诵一流。
由于我不是很好的朗诵者,能使用技巧和其他元素加强表演效果,我一定会用。可是,在今年的动地吟,我最后还是摒弃魔术,专注于声音的演出,发觉观众更有共鸣。这大概说明你的看法是对的。
艺术表演还是没有所谓铁律。在现今的中学诗歌朗诵比赛,章程已经把表现手法局限了,犹如金箍圈,表演者除了在声音和肢体语言方面下工夫,其实已经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如果在紧箍咒下还能翻筋斗,而且翻得得体,这样的创意又怎不叫人鼓掌?可是啊,目前我还真没看过有哪一些精彩的脱线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