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游川诗歌朗诵比赛

第一届游川诗歌朗诵比赛

能受邀当第一届诗歌比赛的评审员,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游川是前辈,也是朋友,我参与诗歌朗诵是因为他和傅承得老师办的动地吟,游川对我的表演方式影响尤其深远。这次比赛和校园内的主要不同是表演技巧比重占80%,比校园赛多了30%,而且对、吟唱等的限制都减少,选材都是游川的作品。
 
没有了校园的限制,同学们都玩得很高兴,什么招数都敢于尝试。本来期待可以看到更多精彩的再创作,想不到最大的问题反而是玩得过火。有的表演者为每一句诗都加入表演元素,甚至把各种口语、方言都用上,结果表演者无法兼顾诗的感情,流于形式,本末倒置。观众忙着看表演者飞天遁地,感受不到诗意。诗歌朗诵没有了诗,没有了感情,还能剩下什么呢?反倒是一些表演者踏踏实实的朗诵,把诗中情感透过声音准确的呈现,更能让人感动,这才是真正声音的演出。朗诵《马来料理》的黄子玲和《中国茶》的叶彩慧都做到这点,得了很高的排名。
 
看过校内规章重重的演出,看过这里几乎完全自由的演出,我更肯定掌握诗的内容和感情是最重要的,任何技巧的使用旨在增强效果而已,如果喧宾夺主,只会让观众觉得突兀。就感情的掌握而言,第二名的陈宏耀实在不输第一名的吴志勤,他朗诵《醒狮》,拟声的表现等技巧都恰好到处。

吴志勤朗诵《疯人院》装疯的演技仅仅过关(我看过最好的是车泯良,他是安乐书窝的学生),但出奇制胜,后半段把原诗的第一人称换成第二人称,从被囚禁者的角度突然转变成囚禁者,实在很妙(指导老师叶老师功不可没吧)。但要挑剔还是有欠妥的地方,末端改成“实在太谢谢我了”,其实不太通。比赛是吴志勤的创意赢了,可是单就朗诵而言陈宏耀比较好。这是我的个人见解,其他评审员看法又有不同。
 
最后要强调的还是感情的掌握。《戏》里头小人物的无奈,中学生也许年纪尚轻吧,表现得不透彻。感情拿捏失当的例子很多,甚至有人用政治演说的方式朗诵《寂寞》--也不是不可以,我一直期待也许有让人惊喜的转折,可惜没有发生。也许在这里说说,下一届比赛就会发生吧!
 

喜欢吗?请帮忙分享!

周若鹏

更多好内容,请关注我的社媒:

订阅电子报:

喜欢这作品吗?
请我喝杯酒,买一本诗集